abo血型定型是A_abo血型是根据什么而命名的
编辑:遁地八字网
2025-04-13 14:43:17
浏览:73次
遁地八字网算命网
ABO血型系统的命名主要基于红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类型,具体依据如下:
1. 抗原决定血型命名
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或B抗原进行分类:
A型: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血清中含抗B抗体。
B型:红细胞表面有B抗原,血清中含抗A抗体。
AB型:红细胞表面同时存在A和B抗原,血清中无抗A或抗B抗体。
O型:红细胞表面无A、B抗原,但含有H抗原(ABO抗原的前体),血清中含抗A和抗B抗体。
2. H抗原的基础作用
所有ABO血型的抗原均以H抗原为前体分子。H抗原本身由基因FUT1编码的岩藻糖转移酶催化形成,而A和B抗原是在H抗原基础上通过不同糖基转移酶的作用合成的:
A抗原:由A基因编码的α-1,3-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催化,将N-乙酰半乳糖胺连接到H抗原末端。
B抗原:由B基因编码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催化,将半乳糖连接到H抗原末端。
3. 血清抗体的互补性
ABO血型系统中,抗体的存在与抗原互补:
例如,A型血个体因自身有A抗原,血清中天然存在抗B抗体;若输入含B抗原的血液,会导致溶血反应。这种抗原-抗体的对应关系是输血配型的核心依据。
4. 亚型与命名的扩展

部分血型存在亚型,如A型中的A1和A2亚型:
A1亚型:红细胞表达A抗原和A1抗原,抗原性较强。
A2亚型:仅表达A抗原,且抗原性较弱,易被误判为O型。
这些亚型的发现进一步细化了ABO血型的分类,但命名仍以主要抗原(A、B)为基础。
5. 历史与遗传学背景
ABO血型系统由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施泰纳于1900年发现,其遗传机制由三个等位基因(IA、IB、i)控制:

显性基因:IA和IB分别控制A、B抗原的合成。
隐性基因:i基因不编码活性酶,表现为O型。
ABO血型系统的命名直接反映红细胞表面抗原的组成,其核心是A、B抗原的有无及组合。这一分类不仅为输血医学奠定了基础,也在遗传学、法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