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凝集原)和血清中对应抗体的分布进行分类的。其分型依据、方法及具体分类如下:
一、分型依据
1. 抗原与抗体的对应关系
2. 分子基础
二、分型方法
1. 正向定型(红细胞定型)
用已知的抗A和抗B抗体检测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例如,若红细胞与抗A抗体凝集则为A型,与抗B抗体凝集则为B型。
2. 反向定型(血清定型)
用已知的A型、B型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的抗体。例如,若血清与A型红细胞凝集,则说明含抗A抗体,可能为B型或O型。
3. 交叉配血试验
在输血前需通过交叉配血验证供血者与受血者血液的相容性,避免溶血反应。
三、遗传规律
ABO血型由A、B、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遵循显隐性遗传规则:
父母血型组合与子女可能血型的关系示例如下:
| 父母血型 | 子女可能血型(比例) | 子女不可能血型 |
|-|-|-|
| O × O | O | A、B、AB |
| A × B | A、B、AB、O(1:1:1:1) | — |
| AB × AB | A、B、AB(1:1:2) | O |
具体遗传规律详见血型组合表。
四、输血原则
1. 同型输血:优先选择相同血型输血。
2. 紧急情况:
3. Rh血型系统:需同时考虑Rh抗原(如Rh+或Rh-),避免Rh阴性受血者接受Rh阳性血液引发溶血。
五、其他应用
1. 法医学与亲子鉴定:通过血型遗传规律排除亲子关系,但基因检测更精准。
2. 疾病关联:ABO血型与某些疾病易感性相关(如A型易患心血管疾病,O型对疟疾抵抗力较强)。
3. 人群分布:不同地区血型比例差异显著(如欧洲A型较多,美洲土著O型占90%)。
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基因调控及遗传规律,其分类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输血、器官移植及遗传学研究。理解血型分型原理对医疗安全和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