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血被称为“危险血”的原因主要与某些疾病风险及输血资源紧张有关,以下从医学风险、输血紧缺性及研究争议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医学风险关联
1. 心血管疾病与血栓风险
A型血人群血浆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凝血因子Ⅷ(FⅧ)水平较O型血高出约25%,这会增加血液黏稠度,提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研究表明,非O型血(包括A型)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率显著高于O型血人群。
2. 新冠肺炎重症风险
多项研究指出,A型血新冠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的风险较其他血型更高。例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A型血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概率显著增加,而O型血人群感染后重症率较低。类似现象在2003年SARS疫情中也被观察到,A型血感染者比例偏高。
3. 其他疾病关联
某些研究提示,A型血可能与胃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的易感性存在微弱关联,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二、输血资源紧张
1. 供需失衡
A型血在中国人口中占比约28%,临床需求量大(如手术、肾衰竭透析等),但献血渠道单一且献血间隔周期长(每次最多400毫升,需间隔半年),导致供应不足。例如,2019年河南血库曾因A型血三级预警,仅能优先保障危重患者。
2. 储存挑战
A型血的保存时间较短,且对储存条件要求较高,进一步加剧了医院血库的短缺问题。
三、研究争议与局限性
尽管部分研究支持A型血的疾病风险假说,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例如,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认为,A型血对新冠重症风险的影响“微乎其微”,临床诊疗中不应将其作为判断病情的依据。血型与疾病的关联多为统计学结果,尚未明确具体致病基因或机制。
A型血的“危险”标签主要源于其与特定疾病风险的潜在关联及输血资源紧张的现实问题。对于个体而言,关注健康管理(如控制血脂、血压)和积极参与献血是降低风险、缓解医疗资源压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