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耕文化为办园理念的幼儿园,通过将传统农耕元素融入教育实践,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以下是此类幼儿园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的综合分析:
一、核心理念:传承与融合
1. 文化根脉的延续
农耕文化被视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根基,幼儿园以“天人合一、应时守则”为核心,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与生命成长节律的结合。例如,洛阳师范学院提出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理念,既体现农耕哲学,也契合幼儿教育规律,引导幼儿在自然与社会和谐中成长。
2. 乡土情怀的培养
通过农耕活动强化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如石棉县永和乡中心幼儿园打造“农家小院”和种植区,让幼儿在劳动中体验本土文化,增强归属感;洪雅县幼儿园则通过租用农田建设实践基地,促进城乡园际资源共享。
二、课程体系构建
1. 课程资源开发
幼儿园整合地域资源,形成“六农”(农作、农畜、农技、农食、农谚、农器)课程框架。例如,河南新安县结合当地农业特点,设计农事体验、农具制作等课程,建立实物、图片、音像等资源库。国防科技大学幼儿园则根据节气设计种植活动,如清明采茶、谷雨腌梅,将农耕与食育结合。
2. 跨领域主题活动
课程以主题探究为主,如《农具探寻记》通过“寻、探、玩”系列活动,让幼儿认识传统农具的历史与演变;红星幼儿园的“秋耕”课程则结合种植、照料、观察记录等活动,生成“麦田的秘密”等班本故事。
三、环境创设与资源利用
1. 空间改造
幼儿园将闲置区域转化为农耕教育场所。例如,洪雅县幼儿园将屋顶改造为“空中农田”,供幼儿体验插秧;阳台区角展示传统农具、农产品标本,形成文化浸润环境。永定区城南幼儿园则通过“种植农场”实现“包地到班”,让幼儿按季节种植不同作物。
2. 自然与社区资源整合
利用周边农田、博物馆等资源拓展教育场景。西安鄠邑区幼儿园组织教师参观农耕博物馆,增强文化认知;新桥镇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打造“农耕文化自然课堂”,通过收割稻谷等活动深化劳动教育。
四、教学创新与活动设计
1. 游戏化实践
户外活动融入农耕元素,如“捉青虫”“运粮食”等角色游戏,激发幼儿兴趣;嵩口幼儿园的“插秧比赛”等农耕主题运动会,将劳动与体能锻炼结合。
2. 劳动教育渗透
通过种植、饲养等劳动培养责任感。例如,红星幼儿园幼儿参与翻土、播种、施肥,记录植物生长,体验生命历程;永定幼儿园设立“劳动小能手”评选,激励幼儿参与劳动。
五、家园社协同共育
1. 亲子互动模式
活动设计注重家庭参与,如“祖孙同乐游园会”中的剥玉米、编草辫游戏;新桥镇幼儿园的亲子收割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感受农耕辛劳。
2. 多方合作机制
组建课程共同体,邀请农艺师、家长参与课程审议。洪雅县幼儿园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指导提升课程科学性;国防科技大学幼儿园联动三所园区,形成“一园一方案”的联动模式。
六、教育成效与文化传承
此类教育模式不仅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还通过节气文化、农谚故事等传承中华智慧。例如,幼儿在“谷雨腌梅”中学习传统饮食文化,在“农具操作”中体会科技与传统的融合,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劳育人”的目标。
以农耕文化为办园理念的幼儿园,通过环境浸润、课程创新和多方协同,构建了“自然-文化-生命”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这种模式不仅回应了乡村振兴的文化需求,也为幼儿提供了扎根乡土、面向未来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