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夏春亭以48元启动资金在山东威海创办水泥管家庭作坊,开启创业征程。凭借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他将业务拓展至建筑机械领域,至2005年,“华夏”塔机以年销量连续11年全国第一的成绩,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标杆。这一时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整合,形成涵盖重工制造、药业、教育等多元业务的产业矩阵,总资产突破50亿元,奠定实体经济根基。
2009年,面对传统工业增长瓶颈,夏春亭以“生态修复+文旅融合”为战略方向,投资51.6亿元对威海44处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种植树木1189万棵,打造出国家5A级景区威海华夏城。这一转型不仅实现工业污染场地的再生,更开创“矿山变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018年该生态项目获得国家级考察认可,标志着企业从“制造驱动”向“文化赋能”的蜕变。
二、文化与经济的共生逻辑
夏春亭深谙文化IP的商业价值,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内核,构建文旅产品体系。例如在湘西开发的芙蓉镇景区,以土家族“摸泥节”为文化载体,整合茅古斯舞、梯玛神歌等13项国家级非遗,打造年均吸引百万游客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此类项目不仅带动当地就业,还形成“文旅扶贫”模式,使景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在文化传播层面,华夏集团构建“产研学”生态链:投资建设华夏书画院、出版文化专著,并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威海华夏城以实景演艺《神游传奇》展现齐鲁文化精髓,成为山东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年接待游客量超200万人次,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向转化。
三、绿色发展与责任担当
夏春亭将生态责任纳入企业基因。威海华夏城的建设过程中,创新采用“矿坑蓄水成湖、废料造景塑山”技术,使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5%提升至97%。该项目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彰显民营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锋作用。
社会责任方面,集团累计投入超3亿元用于教育公益,创办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教育体系,并在贫困地区建设23所希望小学。2019年夏春亭获“全国绿化奖章”,其创立的“生态+文旅+扶贫”模式,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可持续发展范式。
四、战略迭代与未来布局
面对数字化浪潮,集团加速科技赋能。旗下华夏文化科技(股票代码01566)开发VR主题乐园、动漫IP衍生品,2024年实现营收1.93亿港元,同比增长9.6%。同时探索元宇宙文旅场景,如在西安落地“数字敦煌”体验馆,借助全息投影技术活化文化遗产。
国际化布局上,塔机产品出口37个国家,文旅板块则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巡演拓展海外市场。2025年计划投资20亿元建设跨境文旅综合体,整合东亚儒家文化资源,构建跨区域文化经济走廊。
民营企业的文化觉醒之路
夏春亭带领华夏集团完成的从工业制造到文化经济的转型,揭示了中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即以文化内核重构产业价值,用生态思维重塑商业。其发展轨迹印证了经济学家科斯“企业是资源配置的艺术品”的论断,尤其在文化遗产活化、生态价值转化等领域开创先河。未来,如何通过AI、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文化资产的数字化确权与流通,或将成为该集团乃至行业的新课题。建议加强国际文化智库合作,探索建立跨文明的文旅评价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