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概论笔记、音乐艺术学概论
编辑:遁地八字网
2025-04-17 14:29:24
浏览:7次
遁地八字网算命网
1. 学科定义与发展脉络
定义:民族音乐学以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强调将音乐置于自然与人文环境中,探索其文化特质与生存规律。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体现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
历史分期:
西方:从“比较音乐学”(以埃利斯《论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到20世纪50年代确立为独立学科,受人类学、民族学影响显著。
中国: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40年代(王光祈、吕骥奠基)、50-70年代(杨荫浏等田野调查)、80年代后(学科理论体系化)。
2. 方法论与核心观念
方法论观念:
价值观:从社会共同体需求评价音乐事象。
主体观:以音乐实践者为主体,强调人与其音乐活动的统一。
时空观:结合音乐的时间性(历史演变)与空间性(地域特征)。
实地调查(田野作业):
类型包括地理区划调查、民族区划调查等,强调“直接观察法”“个别访谈法”的应用。
原则上需消除“文化隔膜”,注重科学采集与规范。
3. 学科关联性
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交叉,尤其重视音乐在文化网络中的互动关系。例如,音乐形态与语言、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密切相关。
4. 中国传统音乐特性
书中以中国三大乐系(希腊、波斯-阿拉伯、中国乐系)为基础,分析民歌、说唱、戏曲等类型,强调音乐与历史、社会、文化的多维联系。
《音乐艺术学概论》核心框架(综合杨琪、杨和平等学者理论)
1. 艺术本质论
社会本质:艺术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如音乐反映特定时代的价值观)。
情感本质:音乐通过旋律、节奏等表现情感,是“情感的艺术化编码”。
美的本质:艺术美源于对现实美的提炼与升华,音乐美体现为和谐、对比、张力等形式规律。
2. 艺术创作论
创作主体:艺术家需兼具生活体验(如民歌采集)与主体性(个性化表达)。
创作过程:
体验阶段:如民族音乐学家通过田野调查积累素材。
构思阶段:结合逻辑思维(如曲式结构)与灵感迸发(即兴创作)。
传达阶段:通过表演或乐谱实现艺术符号的物化。
3. 艺术作品与接受

构成要素:
内容:主题(如民族叙事)、情感(如悲壮或欢快)。
形式:音乐语言(调式、和声)、结构(奏鸣曲式、回旋曲式)。
接受机制:音乐通过“召唤结构”引发听众联想,社会功能包括审美、教育、文化认同等。
4. 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与文学:歌词与旋律的互文性(如《诗经》的乐歌传统)。
与舞蹈:节奏同步性(如民间歌舞中的“鼓点-动作”对应)。
与影视:配乐强化叙事张力(如电影主题曲的情感烘托)。
补充说明
学科交叉:民族音乐学侧重实证与田野,音乐艺术学更关注美学与创作理论,二者共同构成音乐研究的“双重维度”。
学习建议:结合《民族音乐学概论》的案例(如中国民歌分类)与《音乐艺术概论》的美学分析(如情感表现手法),可深化对音乐文化多元性的理解。
如需进一步扩展某部分内容(如具体案例分析或理论对比),可参考来源文献中的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