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体系,强调在差异中寻求统一、在矛盾中实现和谐。其核心是“和”与“合”的结合:“和”指和谐、和平,“合”指融合、合作。和合文化主张在承认多样性(如不同思想、文明、利益)的基础上,通过互补互济达成更高层次的协调与共生,而非简单消除差异。这一概念由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系统提出,但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先秦诸子百家,如儒家“和而不同”、道家“阴阳调和”等。
天台被称为“和合文化”的原因
天台(今浙江台州市天台县)之所以成为和合文化的象征,与其独特的历史积淀、文化融合及人物传承密切相关:
1. 三教圆融的实践地
天台山自古是儒、释、道三教和谐共生的典范。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师创立)、道教南宗(张伯端创立)与儒家理学在此交融,形成“三教合一”的和合理念。例如,天台宗强调“三谛圆融”,道教南宗主张“性命双修”,均体现了包容与调和的思想。
2. “和合二圣”的起源
唐代隐士寒山与国清寺僧拾得的故事是天台和合文化的核心符号。二人以诗对话、淡泊名利,其交往展现了人际和谐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清雍正帝敕封二人为“和合二圣”,使其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具象化象征。
3. 历史传播与国际影响
天台山文化通过佛教天台宗东传日本、寒山诗远播欧美等途径,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例如,寒山诗在20世纪美国“垮掉的一代”中引发共鸣,促进了跨文化对话。
4. 现代传承与创新
天台通过建设“和合小镇”、举办全球论坛(如2023年和合文化全球论坛)、创作文艺作品(如动画《和合二仙》)等方式,将和合理念融入社会治理、文旅发展等领域。例如,“和合街区”通过调解机制化解基层矛盾,践行“和合善治”。
5. 自然与人文的共生
天台山的自然景观(如石梁飞瀑、云锦杜鹃)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形成“天人合一”的意境。例如,寒山诗中“千山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的隐逸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
天台不仅是和合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其活态传承的典范。从三教融合的历史实践到现代社会的创新应用,天台以“和合”为纽带,将传统智慧转化为解决当代全球性冲突(如文明隔阂、生态危机)的文化资源,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