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山市徽州区永佳大道888号,曾坐落着一处以徽派建筑和文化体验为卖点的“徽州文化园”。这个集旅游、养生、养老为一体的综合项目,自2017年12月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公安部全国收网后,其背后的集资诈骗网络逐渐浮出水面。2024年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主犯曾永军等人作出终审裁定,标志着这起涉案金额74亿元、波及3.6万老年人的全国性大案进入司法程序收官阶段。随着2025年资产处置工作的持续推进,这场以“健康养老”为幌子的金融骗局,仍在持续释放着社会治理的警示意义。
一、案件始末与犯罪模式
徽州文化园的崩塌始自其精心设计的“银发经济”陷阱。依托黄山徽州文化旅游集团及其关联的华商山庄酒店、黄山晚晴在线商贸等公司,犯罪团伙构建了覆盖上海、湖南、江苏等十余省市的分支网络。他们以“免费旅游”“养生讲座”为诱饵,组织老年人实地考察文化园的养老基地,通过“预付储值卡”承诺年化12%-14%的高额利息,将养老钱包装成理财产品。这种“消费+投资”的复合模式极具迷惑性,受害者既能在园区享受餐饮住宿折扣,又能获得远超银行理财的收益,实质上却成为庞氏骗局的接盘者。
犯罪手段的迭代升级显示出极强的反侦查意识。2017年华商卡兑付危机爆发后,团伙迅速改用“晚晴预付货款合同”继续敛财,要求现金支付以规避资金流向监控。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通过盗刷POS机、虚拟货币交易等方式洗钱,甚至在案发后唆使受害人信访施压司法机关。这种利用不对称弱点、不断变换马甲的犯罪手法,暴露出非法集资活动的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特征。
二、司法进程与资产处置
从2019年黄山市检察院首次提起公诉,到2024年安徽省高院终审维持无期徒刑判决,该案的司法程序跨越五年之久。这种延宕不仅源于涉案人员多达13人、犯罪网络横跨金融、旅游、商贸等多个领域,更因需要厘清74亿元资金流向、20余省市3.6万份投资合同的庞杂证据链。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青云谱区法院的系列判决中,基层业务员虽被认定从犯,但仍因“明知公司无实际盈利能力仍参与推广”被追究刑事责任,体现了司法机关对全链条打击的决心。
资产清退的复杂程度不亚于刑事审判。截至2025年4月,黄山市已开展六次案款清退,但总清退比例仅达8.3%,其中第三次清退因字画流拍受阻,36幅评估价超5万元的艺术品最终无人问津。这种困境折射出涉众型经济犯罪资产处置的共性难题:一方面,主犯曾永军名下的酒店、旅行社等固定资产存在多重抵押,产权关系错综复杂;跨省追赃涉及20余个地方办案机关,资金归集效率受制于区域协作机制。
三、社会影响与防范启示
这场波及全国的骗局撕开了养老金融安全的脆弱面。数据显示,上海单地就有6000余名老人受害,人均损失超13万元,相当于退休人员五年养老金总额。更值得警惕的是,犯罪团伙深度渗透老年社交网络,通过组织广场舞比赛、书画交流等活动建立情感纽带,使防范宣传难以突破“熟人信任”的心理防线。这种精准的“情感营销”模式,已成为新型养老诈骗的典型特征。
案件的持续发酵推动着地方治理体系的革新。黄山市自2024年起将防非宣传纳入财政专项,开展“守好钱袋子”系列活动150余场,建立“网格员+金融机构+社区民警”的三级预警机制。在司法层面,2025年王某剑虚拟货币洗钱案的判决,为处置新型金融犯罪提供了判例支持,明确将虚拟资产转换纳入洗钱罪范畴。这些举措共同勾勒出“打早打小”的治理蓝图。
站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审视此案,其启示远超个案本身。未来需要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对“预付卡”“养老基地”等高风险商业模式实施动态监测;在司法实践中,应探索涉案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处置手段,提升3.6万受害人的清偿效率。正如2025年黄山市防非工作会议强调的,守护“夕阳红”的金融安全,既需要法律利剑的高悬,更依赖全社会防线的筑牢。这场持续八年的维权长跑警示我们:在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构建年龄友好的金融生态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