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综艺领域,文化类节目始终承担着传承文明、启迪思想的重要使命。早期的传统文化节目以知识普及为核心,通过专家解读、经典诵读等形式搭建起大众与历史的桥梁。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与观众审美的迭代,这类节目正经历着从单向灌输到多维对话的蜕变,通过沉浸式场景、跨媒介叙事和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让典籍中的文字“动”起来,构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诗意连接。
内容革新:从通识教育到垂直深耕
传统形态的文化节目多聚焦于通识性内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等早期标杆性节目,通过竞赛形式完成文化知识的普及传播。这类节目以“文化+竞技”模式构建起基础认知框架,但其单向输出特性难以满足深度需求。如学者贺邵磊所指,早期节目呈现“知识容器”特质,虽具教育价值却缺乏情感共鸣。
创新节目则通过垂直细分实现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国家宝藏》以文物为载体,通过“前世传奇”戏剧演绎与“今生故事”专家解读的双线叙事,使曾侯乙编钟、千里江山图等国之重器成为文化传承的超级符号。这种转变印证了尔雅教授提出的“从1.0到3.0时代”的升级路径,节目不再停留于知识传递,而是构建起文物与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场域。《上新了·故宫》更进一步,通过文创设计将故宫元素转化为现代生活用品,使观众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实现“文化可拓展性”的突破。
垂直化探索还体现在题材的多元拓展,如《万里走单骑》聚焦世界遗产保护,《妙墨中国心》解码书法艺术,《国风超有戏》融合戏曲与流行音乐。这种专业化深耕既满足了Z世代的文化求知欲,也重构了文化传播的知识图谱,使节目成为移动的“文化百科全书”。
形式突破:从单一形态到跨界融合
传统节目受制于技术条件,多采用演播室访谈、专题片播放等线性叙事。如《百家讲坛》依托学者单人口述,《鉴宝》依赖专家实物鉴定,形式单一易致审美疲劳。这种“课堂式”传播在碎片化传播时代面临严峻挑战,正如陈晨指出的,缺乏互动性的节目形态难以维系观众黏性。
创新节目通过形态混搭打破形式边界。《典籍里的中国》创造性地采用“戏剧+影视+访谈”三维结构,让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身份穿越时空,与李时珍、司马迁展开跨时空对话。这种“时空穿行”手法不仅增强叙事张力,更构建起古今价值观的碰撞场域。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则开创“网剧+综艺+快闪”的融合模式,《唐宫夜宴》通过数字技术让文物活化,舞蹈演员化身唐代乐俑,在虚实交织中演绎盛世气象,日均播放量突破3亿次。
形态创新还体现在参与方式的变革。《朗读者》设置城市朗读亭,将节目场景延伸至公共空间,使素人读者与明星嘉宾共同构成情感共同体。这种“场域延伸”策略有效激活了受众的参与热情,广州、杭州等地的朗读亭日均接待超千人,印证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文化传播中的实践价值。《国风超有戏》首创全开麦沉浸式舞台,通过数字技术营造“围炉煮茶”“曲水流觞”等古典意境,让观众在多重感官体验中理解知音文化。
科技赋能:从平面展示到多维沉浸
技术曾是传统文化节目的短板,早期节目受限于二维画面呈现,难以突破时空桎梏。而今,XR、VR、全息投影等技术正重构文化体验的维度。《2025春晚》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刻祈年殿建筑,通过虚实融合让梁思成手稿中的古建智慧跃然屏上,三维模型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实现建筑美学的精准传达。这种技术突破使崔冬晖教授赞叹:“科技让文化遗产获得了数字永生。”
人工智能的介入更催生新型文化交互。《闪耀吧!中华文明》引入AI机器人“阿尔法蛋”,其储备超过10万条文物数据,能即时解答观众疑问并参与文创设计。北京卫视打造的虚拟人“苏小妹”,在《星河入梦》中与真人演员共舞,动作捕捉系统精准还原剑舞韵律,每秒处理2000个骨骼数据点,让数字人呈现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古典美感。
技术还推动着传播形态的进化。陕西历史博物馆借助5G+AR技术开发文物数字分身,观众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青铜器铸造过程的三维动画。这种“云端博物馆”模式使文物参观量提升300%,印证了国家文物局“让文物活起来”的战略成效。《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采用8K超高清拍摄,纤毫毕现地展现龙门石窟造像的千年风霜,色彩还原度达98%,创造了“隔着屏幕触摸历史”的视听奇观。
传播升维:从本土叙事到全球对话
文化类节目的国际化传播正从“走出去”转向“走进去”。《2025丝路春晚》在48个国家同步播出,俄罗斯歌手卡捷琳娜用中文演绎陕北民歌,阿塞拜疆歌唱家索娜以《丝路之声》串联起长安与巴库的文化记忆,节目海外点击量突破2.3亿次。这种跨文化共鸣印证了安德森“想象共同体”理论的当代价值——通过共享文化符号构建情感认同。
全球协同创作成为新趋势。孔子学院云春晚征集来自89国的节目,越南学生用水上木偶戏演绎《西游记》,肯尼亚学员以非洲鼓演绎《茉莉花》,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传播图景。这种“去中心化”的创作模式,使文化传播突破单向输出,建立起真正的文明对话机制。
年轻化传播策略也在重塑文化形象。B站跨年晚会将《兰亭集序》改编为电子国风音乐,虚拟歌手洛天依与非遗传承人同台,吸引超800万“Z世代”在线观看。《典籍里的中国》推出剧本杀衍生品,玩家通过解密《孙子兵法》竹简线索完成沉浸式学习,使经典阅读转化为青年群体的社交货币。
纵观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轨迹,其本质是传统文化现代表达范式的重构。从知识传播到情感共鸣,从单向输出到多维交互,创新实践正在消解文化传承的时空壁垒。未来,节目创新或可沿着三个方向深化:一是构建跨文化传播的“超级符号库”,提炼更具世界性的文化IP;二是开发虚实融合的元宇宙体验,如敦煌壁画VR漫游、故宫数字孪生剧场;三是强化受众参与的数据反馈机制,通过AI分析实时优化内容生产。正如《国风超有戏》制作团队所言:“让传统文化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共创的生活美学,才是创新传播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