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文化复兴、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命题。其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可概括如下:
一、核心内涵与目标
1. 传承民族精神基因
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与精神追求,包含儒家“仁爱”、道家“自然和谐”等思想理念,以及书法、戏曲、节庆等文化符号。弘扬中华文化旨在通过保护这些精神标识(如长城、黄河的象征意义)和物质载体(如古建筑、传统工艺),延续民族文脉,增强文化认同感。
2. 推动文化创新与现代化
弘扬不是简单复古,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例如,借助数字技术活化文物,或通过戏剧、影视等新形式展现传统文化。这种转化既保留文化精髓,又赋予其时代生命力,如汉字设计在现代产品中的应用。
3. 增强文化自信与国际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弘扬中华文化需通过国际交流(如“一带一路”文化对话)展现中国价值观,提升全球话语权。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戏剧周通过中外合作创排剧目,促进跨文化理解。
二、实践路径与措施
1. 国家层面的系统性保护
2. 社会与个体的多元参与
3. 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包容
在坚守文化主体性的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例如,建筑设计中融合中西元素,或通过翻译推广中国文学。
三、时代意义与挑战
1. 应对文化认同危机
全球化冲击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与“空心化”问题凸显。需通过创新表达(如故宫文创)重构文化吸引力。
2. 助力民族复兴与现代化
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理念为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提供思想资源。例如,道家哲学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启发。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化的“和合”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如“一带一路”倡议中文化互鉴的实践。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质是通过传承、创新与传播,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其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与国际交往的文化桥梁。这一过程需要引导、社会协同与个人自觉的合力,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