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复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其外生变量——全球发展倡议的融入,为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提供了国际视野与系统性支持。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全球发展倡议在乡村文化复兴中的关键作用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全球发展倡议为乡村文化复兴提供国际经验与理论框架
全球发展倡议强调通过发展实现现代化,倡导创新驱动与绿色健康的发展模式,这与乡村文化复兴中“乡土文明的创造性转化”目标高度契合。例如,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城乡等值化试验(通过土地整理与公众参与实现城乡资源均衡)和日本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依托本土特色激活经济与文化活力),均为中国乡村文化复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国际案例。这些案例表明,外生政策和技术支持需与本土文化基因结合,避免简单移植城市发展模式。
二、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国际合作机制
全球发展倡议通过搭建多边合作平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项目),推动乡村文化资源融入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例如,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非遗保护、生态农业等领域开展合作,将传统农耕智慧(如云南稻田养鱼技术)转化为现代可持续发展实践,既保护了文化多样性,又提升了乡村经济韧性。这种国际合作模式强化了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关键”的全球共识,促进乡村文化从“被遗忘的角落”走向国际舞台。
三、技术共享与数字赋能
全球发展倡议提出的“弥合数字鸿沟”目标,通过引入数字技术重构乡村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例如,中国环保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推广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和智慧水务管理,间接保护了乡村生态文化景观;腾讯“乡村CEO培养计划”利用数字化工具助力非遗手工艺产业化,使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这些技术外溢效应推动了乡村文化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创新。
四、政策协同与资金支持机制
全球发展倡议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为乡村文化项目提供资金保障。例如,中国与德国合作的生态修复项目中,主导的耕地保护政策与企业提供的土壤修复技术形成协同,既改善环境又传承传统农耕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通过整合高校资源培育乡土美育师资,解决了乡村文化人才断层问题。
五、价值观重构与文化主体性觉醒
全球发展倡议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发展观”,倡导多元文明共生,这为乡村文化复兴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乡愁”与生态文明的融合,通过激活地方感资源(如传统节庆、手工技艺)重塑乡村文化自信。例如,贵州洪江村通过吸引艺术家驻村,将废弃民房改造为文化空间,实现了“空心村”向“艺术村”的转型,这正是全球发展倡议中“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在地化实践。
全球发展倡议作为外生变量,通过国际经验共享、技术赋能、资金支持和价值观重构,为乡村文化复兴注入新动能。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外源推力”与“内生动力”的平衡:既需借鉴国际案例的政策工具(如德国的公众参与机制、日本的特色产业培育),更需立足本土文化基因,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治理体系。唯有如此,乡村文化才能在现代文明体系中找到可持续的生存空间,真正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