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浐灞生态区的灞河西岸,一座形如翻卷书页的白色建筑群与隔岸的奥体中心遥相呼应,这便是由西安长安书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文化新地标——长安书院。作为西安市“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该公司以7亿元注册资本、国有控股背景,承担着图书馆、美术馆、文化交流中心等复合功能的建设运营,不仅重构了城市文化空间格局,更通过“文化场馆+数字服务+国际交流”的创新模式,成为推动西安建设“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枢纽的重要载体。
国有控股背景下的文化使命
西安长安书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1月,由西安浐灞生态区管理委员会与西安浐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控股,注册资本高达7亿元人民币,属于国有文化企业。这一股权结构决定了其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定位,正如公司总经理武海靖所言:“我们要将长安书院打造成永不落幕的城市文化客厅”。作为国有企业,其经营范围既包含图书借阅、展览服务等公益性内容,也涵盖数字内容制作、文化综合体管理等市场化运营板块,形成“公益+商业”的双轮驱动模式。
从工商信息可见,公司虽注册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但通过浐灞管委会51%的持股比例,确保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属性。这种混合所有制结构既保证了财政资金对重大文化工程的支持,又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提升运营效率。天眼查数据显示,公司成立以来已参与招投标项目31次,涉及工程建设、设备采购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国有文化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
建筑空间的文化叙事重构
长安书院15.7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中,设计团队以“流动的纸张”为意象,通过连续翘曲屋面构建出动态空间序列。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首席建筑师赵元超阐释其设计理念:“建筑与灞河形成‘书卷长河’的对话关系,屋面绿化系统将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融为一体”。主体建筑包含图书馆(6.9万平方米)、美术馆(3.7万平方米)及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地下连廊实现功能互通,形成“阅读-观展-交流”的沉浸式文化动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D栋“阅读+”文化空间,这里将3万种11万册藏书与VR体验、古籍修复工坊、文创市集相结合,创造出“可触摸的文化生态系统”。建筑内部采用智能导览机器人、掌静脉识别借阅系统等科技手段,使日均1.5万人次的接待量得以高效运转,数字可视化大屏实时呈现图书流通热力图,重构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范式。
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
在运营层面,公司突破传统场馆的单一功能定位,形成三大创新服务模块:其一是“全域图书馆”体系,通过13个区县分馆通借通还、200个社区图书驿站,将服务半径扩展至15分钟生活圈;其二是“非遗活化平台”,如2025年春节举办的“书画装裱匠心传承”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使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体验的当代美学;其三是国际文化交流枢纽,通过引进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等国际演出,打造“长安乐LIVE”品牌,构建起跨文化对话机制。
数字化赋能方面,公司开发的“云上书苑”平台实现线上预约、电子社保卡借阅、古籍数字化查阅等智慧服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元宇宙阅读”实验,通过AR技术将灞河实景与诗词意象叠加,让读者在物理空间与数字内容交互中重构阅读体验。这种“科技+文化”的融合模式,使传统场馆转型升级为数字时代的文化创新工场。
城市文化生态的赋能效应
作为“长安系”文化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长安书院与长安云(城市展示中心)、长安乐(演艺中心)形成功能互补。数据显示,2024年浐灞国际港文化场馆集群带动区域旅游收入超88亿元,吸引游客2000万人次,文化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17%。这种集聚效应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更表现在城市文化认同重塑——通过“西安文脉”专题文献展、丝路文化数字馆等项目,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当代叙事。
在社会效益维度,公司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颇具示范意义。通过40元低价票政策、特殊群体无障碍服务、盲文阅览区等举措,使高雅艺术走向大众。2025年试运营期间,视障服务区日均接待读者超200人次,数字阅读空间访问量突破10万次,印证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价值。
作为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引擎,长安书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实践为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其市场化运营板块的盈利模式创新,以及数字技术深度应用对文化传播效能的提升路径。建议加强“文化+”产业融合,例如开发文创IP衍生品、拓展文化研学旅行等,使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语境中持续焕发新生。这座灞水畔的文化巨舰,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书写着古都西安的现代文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