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韵流淌的汴梁故地,一场以“传承文明·宋潮春韵”为主题的2023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于春意盎然的四月拉开帷幕,而作为节庆核心载体的清明上河园,以“千年画卷活化”为理念,通过政企协作与文旅创新,成为展现传统文化现代生命力的典范。2023年9月2日,清明上河园以免费开放日为契机,融合科技赋能与沉浸式体验,再次掀起宋文化热潮,吸引全网超3000万人次关注。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不仅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繁华,更以多元互动与产业联动,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范式。
文化传承与历史复原
清明上河园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北宋历史场景的精准复原与文化符号的深度解码。园区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1:1复刻宋代建筑、市井街巷与汴河漕运场景,构建了占地600余亩的“活态博物馆”。2023年清明文化节期间,园区推出“虹桥再现”情景演出,通过包公巡街、九帝赠柳、宋装街舞等近百项民俗活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宋代清明习俗。例如,“清明赠柳”环节结合古礼,向游客赠送柳帽,既呼应“清明插柳”传统,又强化了互动参与感。
科技手段的介入进一步提升了历史复原的感染力。园区推出的“飞越东京”球幕影院,以12米IMAX球形荧幕呈现裸眼3D版《清明上河图》,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画中人物的动态演绎,使游客得以“步入画卷”。《大宋·汴河灯影》游船项目结合光影技术与实景演出,重现汴梁八景的夜间胜境,将历史场景从静态展示升级为多维度叙事。
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创新
2023年的活动设计突出“参与即传承”的理念,构建了三重沉浸式体验场景。在清明上河园内,“问春对答”活动邀请游客与身着宋服的NPC学者进行历史知识问答,成功者可获“问春印章”;中国翰园设置书法体验区,游客可临摹苏轼《寒食帖》等名作,完成作品后解锁“写春印章”;龙亭公园则安排“纸鸢仙子”NPC与游客合影,收集“寻春印章”。集齐三枚印章即可参与抽奖,这种游戏化设计将文化学习转化为趣味挑战,日均吸引超万名游客参与。
互动装置与节庆仪式的创新同样值得关注。园区结合清明民俗,设置投壶、捶丸、陀螺等宋代运动项目,并举办“宋潮春日运动会”。“大宋颁新火”仪式通过包公主持的钻木取火、赠柳祈福等环节,复原北宋清明“禁旧火、赐新火”的礼制,使传统文化符号从文献记载转化为可感知的仪式实践。游客在社交媒体分享的宋潮运动挑战话题,累计播放量突破2亿次,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效应。
市场效应与文旅融合
清明文化节的举办显著拉动了区域经济活力。据开封文投集团数据,2023年清明上河园游客量突破600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近一倍,衍生消费收入达9亿元。景区通过“演出票+商业冠名”模式,吸引12家知名品牌赞助,直接收益557.7万元,并带动9.75亿元意向投资。例如,无同轩宋文化艺术馆的汴绣、木版年画等非遗产品销量同比增长300%,研学旅游订单更出现“一床难求”现象。
文旅融合的深度还体现在产业链拓展上。园区将演艺资源与周边业态打包,推出“景区+酒店+街区”一体化产品,万岁山武侠城与开封城墙联合推出“武侠征集令”“烽火迷城”剧本杀等项目,形成集群效应。《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全年上演423场,观演人数超百万,入选国家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其“买演出票免门票”策略成功实现流量转化。
2023年开封清明文化节以清明上河园为支点,通过“文化解码—场景重构—产业联动”的三重路径,证明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旅中的可持续价值。其成功经验在于:一是以科技赋能打破历史与现实的边界,二是通过互动设计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三是构建政企协同的市场化运营体系。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游览中的应用,并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例如将“清明柳娃”吉祥物推向海外,推动宋文化IP的全球化传播。正如开封文投集团负责人所言:“让千年画卷从活化走向‘火化’,需要的不仅是复刻历史,更是创造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