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守望者 文化守护者
编辑:遁地八字网
2025-04-17 14:34:22
浏览:4次
遁地八字网算命网
“文化的守望者”与“文化守护者”是文化保护领域两个相互关联但各有侧重的角色。前者强调对文化遗产的监测、记录与传承的坚守,后者则更注重系统性保护、创新性转化与社会化传播。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维体系,以下是其核心内涵与典型实践:
一、从“守望者”到“传承人”:概念演进与文化自觉
1. 历史脉络与术语演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从“民间创作”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过程体现了人类对文化遗产精神属性的认知深化。中国于2003年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全球非遗保护行动同步,标志着从“守望者”到“传承人”的转型。
冯骥才等学者最初用“守望者”指代坚守民间文化的艺人,强调其在文化危机中的守护角色;随着非遗保护制度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官方认可的法定身份,赋予其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责任。
2. 社会地位与文化观念的革新
传承人地位的提升改变了社会对“草根文化”的认知。过去民间艺人被视为“边缘群体”,而今其身份被赋予文化基因承载者的意义,成为民族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的活态载体。
非遗保护从“价值筛选”(如科学/迷信、精华/糟粕)转向“代表性”标准,强调文化多样性与原生性,如乔晓光倡导的“活态文化”理念,注重文化空间与人的互动。
二、实践路径:从个体坚守到全民参与
1. 个体守护者的使命担当
冯骥才:从文学创作转向文化遗产保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古村落保护,强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紧迫性。
乔晓光:以剪纸艺术为切入点,主持中国剪纸申遗,提出“少年非遗”理念,推动非遗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教材编写与田野调查实现文化普及。
鲁晓敏:以古村落保护为核心,通过田野调查、政策呼吁与文旅融合,将松阳古村打造为乡村振兴的国际样本,践行“活态传承”。
2. 群体行动与社会化传播
敦煌文化守望者计划:全球志愿者通过参与莫高窟保护、研究与传播,成为连接文化遗产与公众的桥梁。项目注重可持续传播,如詹啸的公益讲座、陈梦楚的绘本创作,将敦煌文化转化为现代人可感知的叙事。
北京文化守护者:从文物修复师何秋菊(坚持传统漆艺修复)到长城专家尚珩(挖掘历史生活图景),展现技术性与情感性并重的保护理念。
三、挑战与创新: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
1. 商业化与异化的风险
非遗实践中,部分传承人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文化属性被商品属性取代,如非遗产品“贵族化”倾向,割裂了与原生土壤的联系。
单霁翔提出“文化遗产需要拥抱年轻人”,通过综艺节目(如《万里走单骑》)打破传统与现代的隔阂,推动文化遗产的“破圈”传播。
2. 科技赋能与教育融合

马未都创立的观复博物馆通过文物展示与数字化传播,构建“文化共享”平台,强调“见物见人”的叙事逻辑。
高校与非遗结合,如上海交大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培养兼具学术研究与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四、文化守护的永恒价值
文化的守望者与守护者共同承担着保存民族记忆、延续文明基因的使命。无论是敦煌志愿者“再保千年”的誓言,还是冯骥才对古村落“活起来”的坚持,其本质都是通过“以人为本”的保护,让文化遗产成为当代生活的精神源泉。正如单霁翔所言:“文化遗产的未来不在博物馆里,而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核心启示:
文化基因论:传承人是民族文化基因的携带者,需警惕“文化转基因”风险,保持文化原真性。
全民参与:从个体守护到主导、社会协同,构建“人人都是文化传承者”的生态。
创新转化: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借助科技、教育、媒体等工具,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