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第三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名单公布,77部作品以多元视角展现了中国舞蹈创作的蓬勃生命力。与此以解构梦境为内核的舞蹈实验《解梦人》在艺术圈引发热议,其通过肢体语言探索潜意识世界的创作理念,与作品集萃中《观》《大湾春歌》等作品形成呼应,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舞蹈从技术表达到精神深度的多维转向。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舞蹈艺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挖掘,更折射出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碰撞交融。
梦境叙事与身体表达
《解梦人》的创作灵感源于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理论,编导通过即兴肢体语言解构梦境中的符号系统。舞者以扭曲、悬浮的动势模拟梦境中的失重感,用重复的机械动作隐喻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例如,作品中一段“记忆碎片”舞段,舞者通过身体折叠与快速重组,将梦境中的时间非线性特质具象化,这种“身体拼贴”手法突破了传统舞蹈线性叙事的框架。
此类创作与素人舞蹈剧场《悠悠视界》的理念不谋而合。后者以疫情期间普通人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让非职业舞者用未经规训的肢体语言展现生命韧性。暴食症患者杜鹃的独舞《重生》,以抽搐般的动作与突然的静止形成强烈对比,其“不完美”的肢体反而成为情感穿透力的来源。正如导演宋欣欣所言:“舞蹈的价值不在于动作的标准化,而在于身体承载的生命真实。”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本届作品集萃中,西安歌舞剧院的《观》以戏曲《三岔口》为原型,将武戏中的“摸黑对打”转化为现代舞的虚实相生。舞者手持荧光棒在黑暗中划出轨迹,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写意美学,又借助光影技术构建出时空交错的剧场性。这种“跨媒介重构”与武汉音乐学院《涟漪》的水袖创新形成对话——后者将古典舞的“阴阳相和”动态融入当代身体语汇,袖舞的流动感被解构为几何化的空间分割。
在文化符号的转化层面,安徽作品《沁园春·灯窝》展现了另一维度。编导赵小刚将花鼓灯的“溜、闪、旋”动作提炼为符号化语言,通过矩阵式队形排列,将农耕文明中的“灯窝”意象转化为当代集体记忆的隐喻。这种创作路径与学者冯双白对“古典舞当代化”的呼吁相契合:“技术性创新必须扎根于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
地域文化的多元呈现
本届入选作品中,地域性叙事呈现“去奇观化”趋势。福建群舞《惠女印象》摒弃了传统惠安女题材的悲情叙事,转而通过劳作动作的节奏变奏,展现女性力量的内在张力。编导郭勇滨将渔网抛撒的瞬间延展为连续的空间轨迹,使渔具成为身体延伸的媒介。这种“在地性创作”与江苏作品《了兮》形成对照——后者以吴地丝绸文化为灵感,将织机韵律转化为舞者脊柱的波浪式运动,实现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创作超越了简单的符号借用。如湖北入选作品《蛙人》,虽以海军特种部队为题材,却通过水下动作的慢速处理与呼吸声的音响化设计,将军事叙事升华为人类对抗自然的精神史诗。这种“地域题材的普世化表达”,印证了舞蹈理论家黄豆豆的观点:“地方性知识必须经过艺术提炼,才能突破地域边界引发共鸣。”
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创作
陕西双人舞《观》的创作轨迹颇具代表性:从鹿特丹国际双人舞大赛到哥本哈根编舞比赛,其融合戏曲程式与接触即兴的语汇,成功构建起跨文化对话的桥梁。编导将《三岔口》的虚拟空间转化为现代舞的“负空间”概念,使东西方观众都能从身体对抗中感知冲突与和解的永恒命题。这种“全球本土化”策略,与开云集团发起的“跃动她影”项目形成共振——该项目通过中法编舞家联合创作,探索身体政治与文化记忆的交互可能。
在国际传播层面,数字技术正成为新引擎。西安歌舞剧院在《千年九成宫》中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将唐代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转化为三维动态数据库。这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编舞”,不仅为传统注入科技基因,更通过元宇宙平台实现全球共享,呼应了舞蹈理论界对“虚拟身体”的前沿探讨。
舞蹈评论与理论建设
随着创作实践的突破,理论批评的滞后性逐渐显现。冯双白在第十四届荷花奖研讨会上尖锐指出:“部分作品陷入‘俑群复刻’的窠臼,缺乏历史纵深的文化解码。” 这一批评直指当前古典舞创作的同质化危机。反观《解梦人》的实验性,其价值正在于打破舞蹈与行为艺术的边界,通过扫地机器人记录观众影像,构建起“观演关系的动态重构”。
在理论建构层面,舞蹈编创方法论亟待系统化。学者提出的“动机发展法”“情感表达法”等框架,在《涟漪》《青墩玉影》等作品中得到实践验证,但如何将这些经验上升为普适性理论,仍需跨学科研究。例如,《悠悠视界》中素人舞者的“非专业身体美学”,便涉及人类学、心理学与表演学的交叉领域,这为舞蹈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维度。
重构舞蹈的认知坐标系
从《解梦人》的潜意识探索到第三届作品集萃的集体亮相,当代中国舞蹈正经历着从形式创新到精神深度的范式转型。这种转型不仅需要创作者在技术层面突破——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身体的融合实验——更呼唤理论界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未来研究可聚焦三个方向:一是舞蹈语言的跨媒介转化机制,二是非遗元素的当代编码策略,三是数字技术对舞蹈本体的哲学重构。唯有在创作实践与理论批评的双向互动中,中国舞蹈才能在全球艺术生态中确立独特的认知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