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1. 理论宣讲与文化浸润
通过基层宣讲团(如金昌市“草根”宣讲团)、线上短视频(如“小北宣讲”)等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融入地方戏曲、民歌等传统艺术形式,增强群众认同感。例如,永昌县将党的政策编入地方小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
2. 移风易俗与新风尚培育
倡导简约婚俗(如“公交婚车”服务)、推广农村流动餐厅、建立“红娘工作室”等,通过机制创新破除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陋习。金昌市通过道德模范评选、公民道德宣传等活动,引导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
3. 非遗传承与文化产业融合
挖掘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资源,结合现代设计开发文创产品。例如,贵州丹寨以苗族蜡染、银饰为核心打造非遗产业链,浙江安吉依托竹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形成“文化+产业”融合模式。金昌市通过非遗年货节、民俗游等活动激活文化遗产。
4.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
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如农家书屋、摄影展空间、农村电影放映等,提升村民参与感。金昌市开展“村晚”“百团汇演”等品牌活动,并推出乡村题材书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二、典型案例与特色素材
1. 文化赋能型案例
2. 创意素材资源
三、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1. 政策导向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提出十项重点工作,包括农耕文化遗产挖掘、村字号文体活动(如村晚、村BA)、艺术乡建等,为文化振兴提供顶层设计。
2. 资源整合方向
总结与建议
乡村文化振兴需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如建筑、手工艺、节庆),通过政策引导、创意设计和科技赋能实现活化利用。素材整合可优先选择典型案例与标准化设计模板,同时关注中央政策动态,如2025年“大地流彩”系列活动,以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与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