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北流市永顺大道与永安西路交汇处的乡贤文化公园,自2019年动工以来,通过“主导+乡贤捐建”模式,以近9000万元总投资规模,打造出占地9万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空间。这座公园不仅是广西首家乡贤主题公园,更因其“一门一馆一桥一厕一碑”与“四亭三廊两广场”的建筑格局,成为展示北流千年乡贤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公园内36株异木棉构成的西河景观带与仿古建筑群灯光工程,将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城市美学完美融合。
作为乡贤反哺桑梓的典范,公园建设资金的44%来自本地企业家捐赠。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与北流市上珍村“乡贤经济”的崛起形成呼应——该村通过乡贤主导的炉渣产业,实现人均年收入从3000元跃升至6.8万元,2800户村民入住别墅的奇迹。这两个案例共同勾勒出北流特有的“文化—经济”双轮驱动发展图景。
二、乡贤文化的物质载体与精神传承
乡贤文化公园的设计深度植根于地域文化基因。主体建筑群采用江南园林风格,三层翘檐门坊与仿古乡贤亭的壁画系统,通过农耕文化、古典故事等主题,构建起可视化的历史叙事空间。功德碑与聚贤长廊的设立,既是对陈显彬、林海等本土企业家善举的铭记,也形成激励后辈的精神坐标。
公园的功能设计体现“文化活化”理念。白天作为市民休闲空间,健康步道与38002平方米景观绿地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夜晚通过灯光工程营造“金碧辉煌”的沉浸式场景,使传统建筑转化为网红打卡地。这种时空维度的功能转换,让乡贤文化突破静态展示局限,实现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三、上珍村:乡贤经济驱动的乡村振兴样本
上珍村的崛起揭示了乡贤力量的产业转化路径。该村依托300多家炉渣综合利用企业,形成覆盖全国的循环经济网络,其市场份额占全国80%。这种产业集群的形成,源于乡贤李锋等带头人将个体经营转化为集体致富模式的战略眼光。通过“企业+农户”模式,村民既可获得5000-20000元的月薪,又能共享产业红利。
乡贤反哺机制在此呈现多层次特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乡贤集资完成5条出村公路硬化与山泉水厂建设;文化振兴层面,成立教育促进会发放150万元奖学金;生态治理中,投资建设“一河两岸”景观工程。这种全方位介入,使上珍村从“路难走、水难喝”的贫困村,蜕变为拥有2.3亿元集体资产的富裕村。
四、文化认同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乡贤文化公园与上珍村的实践,共同验证了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的可行性。公园建成后直接带动北流旅游产业发展,2023年上半年吸引游客454万人次,创造52.88亿元旅游收入。而上珍村乡贤创建的炉渣产业链,不仅创造就业岗位,更通过“玉商回归”政策吸引10余家企业回乡投资,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这种协同发展在空间维度形成闭环:公园作为文化展示窗口提升城市吸引力,促进旅游消费;乡贤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反哺文化建设,如三环集团将陶瓷产业与文旅结合,开发出工业旅游新业态。统计显示,乡贤相关产业对北流GDP贡献率已达38%,印证了文化—经济共生模式的有效性。
五、新型乡贤治理模式的启示与展望
北流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型。其核心在于构建“文化认同—资源集聚—产业转化”的价值链:通过乡贤文化公园等载体强化情感联结,依托商会组织实现资本整合,最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这种模式在玉林市催生出800多家炉渣企业,并推动北流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未来研究可着重三方面突破:一是数字技术赋能,如建立乡贤数据库优化资源匹配;二是代际传承机制,通过青年乡贤培养计划延续发展动能;三是生态补偿设计,将文化产业收益反哺生态治理。正如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文旅融合实现生态保护,北流模式正在书写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