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短视频研究现状,乡土文化与乡土教育
编辑:达摩居
2025-04-17 15:19:34
浏览:6次
达摩居算命网
1. 传播特点与模式
乡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依托快手、抖音等平台,呈现以下特征:
地域性与多样性:短视频通过展示自然景观、传统技艺、方言美食等元素,体现不同地区的文化独特性。例如,甘肃乡土文化短视频以“平民化视角+故事化叙事”增强感染力。
技术赋权与低门槛创作:智能手机和剪辑工具降低了制作成本,农民等基层群体成为创作主体,通过短视频实现自我表达与经济收益。
算法驱动与精准传播: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如流量池分级、兴趣标签匹配)使乡土内容更易触达目标受众,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和同质化问题。
2. 社会影响与价值
文化传承与创新:短视频成为传统技艺(如手工艺、农事技术)的数字化传承载体,吸引年轻人参与。
经济赋能:“短视频+电商”模式推动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例如,快手“幸福乡村带头人”计划帮助贫困地区用户增收。
城乡互动与认同重塑:短视频打破城乡文化壁垒,城市用户通过观看乡土内容缓解“乡愁”,乡村用户则获得身份认同。
3. 现存问题与挑战
内容碎片化与深度不足:短视频的短时效性导致乡土文化展示浮于表面,难以传递深层文化内涵。
过度娱乐化与真实性争议:部分视频为吸引流量采用夸张手法,可能扭曲乡土文化原貌。
代际与区域不平衡:创作主体以年轻人为主,老年群体参与度低;经济发达地区的内容传播更具优势。
二、乡土文化与乡土教育的关系及研究焦点
1. 乡土文化对教育的意义
文化根基与身份认同: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人文基础,承载着地方历史、观念和生活方式。学校作为文化载体,需通过课程重建学生与土地的情感联结。
自然教育与生活实践:乡土教育强调与自然互动(如观察农耕、参与节庆),弥补标准化教育的“去情境化”弊端。
2. 乡土教育的现实困境
课程同质化与资源缺失:乡村学校盲目模仿城市教育模式,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不足,导致乡土文化被边缘化。
教师与学生的“离土”倾向:教师缺乏乡土情怀,学生受“逃离农村”观念影响,对本土文化认同感弱化。
城镇化冲击:人口外流与学校撤并削弱了乡村教育的文化场域,传统熟人社会结构解体。
3. 教育突围的实践路径
课程融合与在地化教学:将乡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例如通过田野调查、非遗项目实践增强体验感。
技术赋能与多媒介联动:利用短视频、虚拟现实等工具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吸引学生关注本土文化。
政策支持与社区共建:需加强乡土教育政策倾斜,同时鼓励学校与村民合作,形成“文化传承共同体”。
三、未来研究方向
1. 短视频与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如何通过算法优化、内容分级实现乡土短视频的教育化转型,例如开发“文化知识类短视频”课程。

2. 代际传承机制:研究如何通过短视频平台促进老年群体与年轻创作者的跨代际文化协作。
3. 乡村教育评价体系重构:建立涵盖文化认同、实践能力的多维评价标准,避免唯分数导向。
以上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表明,乡土文化短视频既是技术赋权下的文化创新实践,也是乡村教育突围的重要契机,但其可持续发展需兼顾文化深度、技术与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