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大地的历史长河中,广府文化如同珠江之水,既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厚重,又激荡着与时俱进的浪花。近年来,以绘本和绘画为载体的艺术创作,正以鲜活灵动的姿态重塑着广府文化的现代表达——从王大欣团队《老广新游》系列中跃动的美食漫画,到30米油画长卷《佛山盛景图》里流淌的城市史诗;从少儿原创绘本展上稚嫩的童谣插画,到非遗玩家跨界设计的乌榄精油包装,这些作品以笔触为桥梁,让镬耳屋的砖瓦、粤剧的水袖、龙舟的鼓点穿越时空,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焕发新生。
一、传统符号的视觉转译
广府文化的视觉化表达始终贯穿着解构与重构的智慧。王大欣团队创作的《老广新游》系列,将白切鸡的油光、盆菜的层叠转化为明快的几何色块,通过漫画语言解构传统美食的视觉密码,使“食在广州”的烟火气跃然纸上。这种转译并非简单复制,而是以“信息图像化”为方法论,将饮食习俗背后的历史脉络融入画面叙事,例如在描绘叉烧时,不仅勾勒其琥珀色泽,更用连环画形式讲述烧腊师傅“以酒锁味”的秘技。
建筑元素的视觉转化则更具时空穿透力。《佛山盛景图》创作者将镬耳屋的曲线抽象为金色线条,与玻璃幕墙的直线形成对话,这种新旧交融的构图语言,恰如夏金旺所言:“历史是广府文化的根,但枝叶必须伸向现代阳光”。而在少儿绘本《神游南越国》中,孩子们用稚拙笔触将南越王宫遗址变形为积木城堡,实现了考古现场与童真想象的超现实拼接。
这种转译过程蕴含着文化基因的创造性激活。正如广州美院陈卫成教授评价少儿绘本展时指出的,当孩子们将“氹氹转菊花园”童谣转化为水彩晕染的旋转木马,本质上是在重构集体记忆的视觉档案。非遗玩家团队更将榄雕技艺转化为精油瓶上的浮雕纹样,让传统工艺在日用美学中延续生命。
二、城市记忆的多元叙事
绘本与绘画已成为储存城市记忆的特殊容器。30米油画长卷《佛山盛景图》采用“时空折叠”手法,让明代冶铁工坊的炉火与智能机器人的机械臂共处同一画面,这种蒙太奇式拼贴不仅记录城市肌理变迁,更构建出工业文明的进化图谱。创作者刻意保留南风古灶烟囱的倾斜角度,将其转化为画面视觉支点,使历史遗迹成为丈量城市发展的标尺。
在微观叙事层面,《老广新游》系列通过“街道记忆地图”,将骑楼商铺的招牌字体、凉茶铺的铜壶反光等细节提炼为视觉符号。这些被王大欣称为“城市像素”的元素,如同文化DNA碎片,拼凑出广府市井生活的全息影像。而少儿绘本《我的兄弟米米》中,小作者用蜡笔描绘西关大屋趟栊门的光影变化,将家族记忆编码为色彩的情绪表达。
这种叙事创新还体现在媒介跨界上。番禺神农古庙壁画修复工程中,文保专家采用AR技术将斑驳的“白鹅换字”典故转化为动态插画,游客扫码即可看见王羲之虚拟形象在墙上挥毫。数字技术的介入,使静态壁画转变为可交互的文化剧场,拓展了传统艺术的叙事维度。
三、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
绘本创作正成为广府文化传承的沉浸式课堂。2023年“童谣童绘”美育展上,114件少儿作品形成独特的教学闭环:孩子们先通过《鸡公仔尾趷趷》绘本学习粤语声韵,再以黏土塑形重现童谣场景,最终在剪纸工作坊完成文化符号的再创造。这种“阅读-创作-传播”三位一体模式,使小读者转变为文化传播者,印证了霍力岩教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在专业教育领域,广州美院将《中国民间美术》课程与绘本创作结合,学生需深入陈家祠采集砖雕纹样,再解构成现代插画语言。课程作业《岭南草木志》中,木棉花的形态被简化为红色折线,与广绣针法图示并置,形成传统工艺的视觉教科书。这种学术性转化,使地域文化资源升级为可迁移的设计母题。
社区教育层面,“非遗玩家”团队开发的体验式绘本颇具特色。其《醒狮入门手册》不仅图解狮头扎作32道工序,更设计可拆卸的纸质狮头模件,读者动手组装时即能领会力学结构与美学比例的奥秘。这种将知识嵌入体验的设计思维,使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
四、未来发展的跨界可能
面对技术革新,广府文化视觉表达正走向多元融合。《佛山盛景图》创作团队尝试将油画长卷转化为3D数字沙盘,观众佩戴VR设备即可“走入”画中参与龙舟竞渡,这种虚实交融的展陈方式,重新定义了文化记忆的存储形态。而在“广府文化功夫元素”插画设计中,创作者将咏春拳的招式轨迹转化为动态光效,通过交互装置实现武术美学的沉浸式传播。
国际化传播路径也呈现新趋势。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将《广府童谣》绘本译制为多语言动画,在保留粤语韵脚的加入非洲鼓点伴奏,使“月光光,照地堂”的旋律成为跨文化对话的媒介。这种创造性转化,恰如18世纪外销画家林呱融合中西画法的尝试,在新时代续写着文化调适的篇章。
学术研究领域,中山大学团队正构建广府视觉符号数据库,运用AI技术分析数万幅壁画、绘本的构图规律。初步研究发现,现代绘本中镬耳屋元素的变形幅度与创作者年龄呈负相关,这为代际文化认知研究提供了量化依据。此类跨学科探索,或将开启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范式。
从绘本的斑斓页张到油画的恢宏长卷,广府文化的视觉书写始终在传统基因与现代语法的碰撞中寻找平衡。这些作品既是对城市记忆的抢救性保存,更是文化生命力的创造性迸发。未来的探索或许需要更深入的技术融合——如区块链认证的数码版画、AI辅助的交互叙事,但核心仍在于保持对文化本真的敬畏。正如《佛山盛景图》创作者在古村落写生时的感悟: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复刻每一片青砖,而在于读懂砖缝里生长的时代光芒。这光芒,正指引着广府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的视觉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