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之畔的齐鲁大地上,一座以“厚德怀仁、博学笃行”为精神坐标的学府——山东中医药大学,正以中医药文化为经纬,编织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代图景。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药高等学府,这里不仅是扁鹊故里医学精神的延续地,更是“儒医文化”与“针砭发源地”两张齐鲁文化名片的现代诠释者。从《黄帝内经》的典籍传承到国家级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的建设,从古籍善本的数字化保护到“三张名片”的文化活化工程,这座学府始终以文化为魂,将中医药的千年智慧镌刻进每一帧影像、每一次实践。
在《齐鲁名医谱》的编撰中,尹常健教授团队系统梳理了山东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为宣传片提供了厚重的人文底色;而“扁鹊故里”学术渊薮研究项目,则通过柳少逸等学者对柳氏医学流派的挖掘,将中医理论与地域文化深度捆绑,构建起“医脉即文脉”的叙事逻辑。这种根植于地域基因的文化表达,使得宣传片不仅是一部高校形象片,更成为齐鲁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图腾。
二、创新驱动:科研高地的突破与转化
在青岛中医药科学院的实验楼内,胡军教授团队关于经络特异性表征的研究成果登上《柳叶刀》,揭示了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深度对话;而石墨烯医学研究院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医药在交叉学科领域的前瞻布局。这些场景被镜头精准捕捉,展现了学校“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科研哲学。
学校通过“本草引百川”计划,构建了覆盖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的博士后流动站体系,385名全职博士后与国医大师、岐黄学者组成科研联合体。在宣传片中,实验室的显微镜头与古籍中的本草图谱交相辉映,隐喻着从《神农本草经》到青蒿素精神研究的千年传承。这种“守正创新”的叙事策略,既凸显了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硬实力,又以“姜熨技术活态传承”等非遗项目,展现了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
三、实践育人:服务社会的温度与广度
镜头转向桑榆为霞幸福庄园社区,牧归齐鲁队的学子正在为老人施行推拿技法,他们指间的温热传递着“医者仁心”的永恒命题。这种“临床实践+科研训练”的双轨培养模式,在宣传片中通过连续的场景切换得以具象化:从御湖明园小区的中医养生讲座,到泰安二中的姜熨疗法体验课,实践教学链条贯穿城乡社区、中小学校。
学校更将服务半径延伸至国际舞台。在“一带一路”中医药推广工程中,宣传片以蒙太奇手法呈现针灸推拿留学生的实训场景,配合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学术交流画面,构建起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立体图景。这种从社区服务到国际传播的层次递进,不仅展现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更凸显了中医药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影响力。
四、体系重构:教育生态的多元融合
“中医药+X”的跨界思维贯穿全片:在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正在开发中医诊疗大数据平台;康复医学院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里,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经络气血变化。这些场景呼应了学校“新医科”建设战略,彰显传统学科与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通过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叙事支线,镜头记录下学生团队将道地药材种植技术转化为乡村振兴项目的全过程。这种“以赛促创”的教育理念,在宣传片中具象为青蒿素精神研究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荣耀时刻,以及健康产业学院推动阿胶历史文化IP开发的商业实践,完整呈现了“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闭环生态。
五、未来图景:文化传播的数字化突围
在宣传片的尾声,虚拟现实技术复现了药王楼药材鉴别的历史场景,学生通过AR设备与古代药师展开跨时空对话。这种数字化表达不仅是对“中医药进校园”政策的创新响应,更是对“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的先锋实践。学校正在构建的元宇宙中医药博物馆,将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3万册古籍善本的全球共享,这一蓝图在宣传片中通过数据流特效得以预演。
以文化为舟驶向新纪元
从扁鹊故里的文化寻根到《柳叶刀》的科研登顶,从社区义诊的温暖触达到元宇宙博物馆的数字重构,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宣传片以多维视角完成了中医药文化的当代叙事。它不仅是高校形象的媒介表达,更是中华文明基因的现代化转译。未来,随着“中医药文化示范协同创新中心”的深化建设,以及全球中医药人才高地的形成,这所扎根齐鲁大地的学府,必将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双轨上,续写“让世界看见中医”的时代华章。建议进一步强化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在地化策略,探索建立“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指数评价体系,同时加强中医药数字化传播标准的制定,使文化软实力真正转化为全球健康治理的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