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文化作为福州及周边地区的文化核心,其讲解与传播常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 传统曲艺与非遗音乐的活化
福州评话伬艺是闽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以福州方言讲述故事,穿插徒歌体唱调,被称为“人文活化石”。例如,《小夫妻三戏星期七》等经典剧目曾在中南海演出,展现了福州方言说唱的独特魅力。近年来,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通过创新曲目和与媒体合作,吸引年轻人关注这一非遗艺术。泉州南音虽属闽南文化,但其与闽都文化存在交融,如《百鸟归巢》等作品以现代编曲焕新传统,登上央视春晚,成为文化传播的范例。
2. 现代音乐创作与古厝主题结合
福州通过原创音乐深化古厝文化的传播。例如,“古厝新声”原创歌曲音乐会以三坊七巷为舞台,将南音、童谣与阿卡贝拉等多元形式结合,如《洛江·序》融合非遗南音与现代说唱,《徽因,福州的好女儿》以京剧戏歌赞颂林徽因。福州语歌曲《我疼福州俊》融入三坊七巷、寿山石等闽都文化元素,通过童谣引子和抒情旋律展现乡愁。
3. 沉浸式演出与数字技术融合
数字技术为音乐与古厝文化的互动提供新场景。例如《寻梦闽都》利用全息投影和声光电技术,在乌山隧洞中演绎闽都历史,音乐与光影结合,呈现林觉民《与妻书》等家国情怀。三坊七巷的“AI文旅地图”则通过智能伴游系统,为游客提供背景音乐与解说融合的沉浸体验。
二、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的文化桥梁作用
该中心是推动闽台文化合作的核心机构,通过系列活动促进两岸艺术与音乐的互通:
1. 文创活动中的音乐与艺术展演
在“匠心意蕴”闽台文创周中,中心组织两岸文创业者展示非遗音乐衍生品,并策划文艺展演。例如,台湾的官将首阵头表演、街舞快闪与传统闽剧同台,展现文化多样性。公益竞拍活动中的寿山石、脱胎漆器等拍品常以音乐表演形式烘托氛围,拍卖所得支持公益。
2. 书院文化中的音乐传承
通过“文脉赓续 薪火相传”书院文化交流活动,中心将音乐融入书院场景。例如,台湾歌仔戏《书卷藏志远》在正谊书院演出,结合古琴雅集与诗词吟唱,强化两岸对传统文化的共同认同。
3. 城隍文化与民俗音乐联动
在闽台城隍文化交流中,祭祀典礼结合传统礼乐,如道教音乐与民俗吹打乐,增强仪式的庄严性。台湾道教团体参与表演,展现两岸信仰音乐的同源性。
4. 青年音乐人才培养
中心支持青年艺术家参与文化交流,如“红领巾讲解员”苏淏宸通过双语讲解计划吸引海外游客,青年歌手李炜等在“闽台新春文化大联欢”中演唱融合两岸元素的原创歌曲。
闽都文化讲解中的音乐既包含评话伬艺等传统曲艺,也涵盖数字技术赋能的沉浸式演出,形成“古厝+音乐”的立体传播模式。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则通过文创周、书院活动等平台,推动两岸音乐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未来,随着更多科技与创意元素的加入,闽都音乐文化有望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