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文化论文;中国传统节日参考文献
编辑:遁地八字网
2025-04-17 14:59:37
浏览:12次
遁地八字网算命网
以下是为撰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相关论文整理的参考文献及研究方向综述,结合多篇学术资料归纳整理,供参考:
一、核心研究视角
1.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苏金智()指出传统节日是群体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春节的“辞旧迎新”、中秋的“团圆”等语义,融合了自然崇拜与价值观。
杨存田将节日分为庆贺、纪念、社交游乐和祭祀四大类型,如清明节兼具祭祖与踏青功能,体现多向性文化语义。
2. 历史渊源与演变规律
韩养民等()提出传统节日定型于汉代,宋元明清时期趋于丰满,其发展具有传承性、变异性与地方性。
《中国古代治水理念对现代治水的启示》()等文献显示,部分节日(如端午节)融合了自然时序与历史人物纪念功能,形成复合型文化符号。
3. 社会功能与当代价值

传统节日通过家庭团聚、社区活动增强社会凝聚力。如春节的“团圆饭”和清明祭祖强化家族认同(、)。
谢洪恩()认为节日文化是休闲活动的核心载体,兼具公益性与经济效应,如春节消费热潮推动经济增长。
二、代表性参考文献分类
1. 综合性研究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系统性分析节日起源、文化内涵及现代转型路径,强调其在全球化背景下需明确语义以促进国际化传播。
《中国近十年岁时节日研究综述》()
梳理2003-2013年研究进展,指出节日研究从历史考据转向现代实践,关注政策与民众参与。
2. 专题研究
春节文化
《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探讨春节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如春晚成为全球华人文化纽带。
萧放等()从民俗学角度分析春节从腊祭到现代联欢晚会的语义扩展。
端午节与中秋节
端午节研究多聚焦屈原纪念与避疫习俗(、),中秋节则强调赏月与团圆的符号化意义(、)。
3. 方法论与理论构建
简涛《立春风俗考》()
运用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理论,为节日研究提供跨学科分析范式。
《中华传统节庆文化探究》()
提出传承需结合保护、学术研究与新媒体传播,如利用短视频推广节俗。
三、研究趋势与建议
1. 现代适应性研究
需关注传统节日如何与数字化生活结合,如虚拟祭祖、线上庙会等新形式(、)。
2. 国际传播路径
苏金智()建议将春节定位为“全球新春庆典”,简化语义以增强跨文化认同。
3. 文化生态保护
需平衡商业化开发与原真性保护,避免“假文化”泛滥(、)。
推荐参考文献列表(按研究主题分类)
1. 综合性理论
苏金智.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的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中央宣传部. 《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2. 专题分析
胡燕等. 《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
简涛. 《立春风俗考》()
3. 现代转型
潘冬, 岳文言. 《中日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比较研究》()
范井玲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传统文化时代化》()
以上文献可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原文,或参考网页来源获取详细信息。建议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法,从历史、民俗、社会学多维度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