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承载着藏、回、土等多元民族的灿烂文化,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积淀为学前教育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在全球化浪潮冲击文化多样性的今天,如何将三江源的纯净、青海湖的壮美、热贡艺术的绚丽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成长养分,成为当代幼教工作者的时代命题。基于此,青海本土文化教学活动设计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实践载体,更是培养幼儿文化认同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高丙成研究员所言:“幼儿园文化建设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育苗场,而非特色项目的展示台”。
立足本土资源的文化筛选
青海本土文化的教育转化需要经历从文化符号到教育素材的系统性筛选。西和地区幼儿园的经验表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生态、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格萨尔王传说、以唐卡和堆绣为代表的视觉艺术,构成了层次分明的文化筛选框架。在青海省海湖幼儿园的实践中,教师团队将青稞生长周期与节气认知结合,开发出包含播种观察、糌粑制作、丰收歌舞的系列活动,使幼儿在食育过程中理解高原农耕文明的生存智慧。
这种筛选过程需遵循“三度适配原则”:文化内涵与幼儿认知水平的适配度,如将唐卡绘制简化为色彩拓印游戏;物质载体与活动形式的适配度,如用牦牛毛编织替代普通手工材料;精神内核与价值导向的适配度,如通过藏族谚语“雄鹰飞得再高,影子还在草原”培养归属感。正如廉江市营仔镇幼儿园将白戏文化转化为音乐游戏的成功案例所证实的,只有经过教育学视角的二次创作,文化资源才能突破时空界限进入儿童世界。
课程形态的多元融合
青海本土文化教学呈现出“四维融合”的课程样态:在时间维度上,藏历新年与春节的对比探究活动,让幼儿理解文化差异中的共性;在空间维度上,利用青海湖候鸟迁徙路线设计科学探索项目,建立生态保护意识;在艺术维度上,热贡艺术中的矿物颜料运用转化为色彩实验,发展幼儿的审美感知;在社会维度上,土族盘绣纹样解读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几何图案中的家族叙事。这种融合在青海民歌教学案例中体现得尤为典型,教师将《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节奏分解为身体律动游戏,使五岁幼儿也能感受“花儿”的韵律之美。
课程实施需把握“渐进式沉浸”原则。初级阶段通过实物感知建立具象认知,如观察酥油花制作过程;中级阶段开展角色体验,如在民族联欢活动中扮演小卓玛;高级阶段引导文化反思,如讨论转经筒与现代风车的能量转换原理。这种进阶设计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从具象操作到符号思维”的演变规律,西宁市第一幼儿园的联盟课程实践显示,经过三年系统学习的幼儿,其文化符号识别准确率比传统教学组提高43%。
评价体系的动态构建
有效的评价机制应包含文化感知力、创意表达力、情感认同度三维指标。在青海某幼儿园的藏毯纹样创作活动中,教师采用“过程性记录+作品分析+亲子访谈”的复合评价法,发现83%的幼儿能准确复述纹样寓意,57%能创新组合传统图案,这种量化数据为课程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评价主体需从单一教师扩展到家园社区,如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幼儿手工作品评审,使文化理解获得多元视角的验证。
动态评价体系更要关注文化浸润的长期效应。追踪研究表明,经历本土文化课程的幼儿,在小学阶段的民族常识测验中表现优异,且更倾向于选择民族文化相关的研究课题。这印证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早期文化体验能形塑终身的认知图式。当前亟需建立省级层面的评价标准框架,如参照广东省《幼儿园白戏文化素养测评指南》,制定符合青海实际的评价工具。
当青海湖畔的经幡与幼儿园的彩绸共同飘扬,当高原羚羊的剪影跃动在幼儿的画纸上,本土文化教学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递,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蒙工程。未来研究可向两个方向深化:一是运用VR技术构建虚拟文化场景,解决高原实地考察的安全难题;二是建立跨区域文化课程联盟,如三江源生态课程与江南水乡文化的对比研学。唯有让文化传承如湟水河般流淌在教育的河床中,才能滋养出既有民族根基又具世界眼光的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