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法院对“8•31”非法集资案涉案的36件字画启动司法拍卖,起拍价较评估价下调20%,但最终全部流拍。这一事件再次将徽州文化园及其实际控制人曾永军推上舆论风口浪尖。作为曾以“徽州文化”为名吸引数万中老年人投资的文旅项目,徽州文化园自2017年案发至今,资产处置与司法追赃仍面临复杂困境。这场涉及全国多省市、案值数十亿的经济犯罪案件,不仅折射出文旅产业与非法集资交织的监管难题,更引发对历史文化遗产商业化的深刻反思。
一、案件背景与资产处置困局
徽州文化园非法集资案始于2014年,主犯曾永军通过旗下黄山徽州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养生地产”“度假旅游”为名,在全国开设分支机构,向老年人推销年化收益12%-14%的预付储值卡,累计吸收资金超过20亿元。2024年3月,其名下的36幅名家字画(包括杨国新《东坡赏诗图》、周逢俊《春色如许》等)首次司法拍卖,起拍价定为评估价八折,但仍无人问津。第三方机构评估的最高单幅价值达5.8万元,流拍暴露出涉案艺术品市场认可度低、投资者信心不足的深层矛盾。
资产处置的复杂性还体现在跨区域协调难题上。黄山市“8•31”案资产处置领导小组自2023年起已发布五次公告,但截至2025年4月,首次清退比例仅为3%,且多地分公司资产存在重复查封问题。例如武汉、杭州等地警方早期查处的分支机构资产,与黄山主案存在权属交叉,导致清退资金核算耗时漫长。法律学者指出,此类全国性集资案件亟需建立统一的资产确权与分配机制,避免“九龙治水”式的地方保护主义。
二、徽州文化园经营模式的双重性
作为案件载体的徽州文化园,曾以“徽派文化地标”自居。园区内碑廊、牌坊群、紫阳书院等建筑群占地近百亩,2013年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文旅融合模式一度被列为省级示范项目。然而调查显示,其商业逻辑存在根本性裂痕:一方面通过文化IP吸引政商资源,另一方面以高额回报为饵构建庞氏骗局。
从股权结构看,曾永军通过交叉持股控制至少18家企业,形成“文旅+养老+金融”的闭合生态。例如黄山徽州文化园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实缴仅50万元,却在全国设立39家分支机构,利用“老年旅游俱乐部”形式渗透客群。这种“轻资产、高杠杆”模式导致资金链极度脆弱,2017年萧山分公司被查封时,账面资金仅剩不足百万,而待兑付本息已超3亿元。
文化学者徐彬分析,徽州文化园的崩塌本质是“文化符号的资本异化”。当牌坊、书院等文化遗产沦为集资道具,不仅损害投资者利益,更对徽商文化传承造成不可逆伤害。这一观点在2024年黄山市政协提案中得到呼应,多位委员呼吁建立文旅项目文化价值评估体系,防范“伪文化”投机。
三、法律追责与社会影响的多维透视
司法层面,曾永军案暴露出非法集资犯罪迭代升级的特征。与传统P2P不同,该案通过实体文旅项目增强欺骗性:投资者可凭储值卡消费住宿,形成“真实交易”假象。2017年浙江警方查处时发现,华商山庄客房实际入住率不足30%,但财务报表通过关联交易虚增收入达80%。这种“产融结合”型犯罪对证据链构建提出更高要求,导致案件审理历时8年,仅法律文书便超过5000页。
社会影响方面,案件导致超2万名老年人受损,其中70岁以上占比达43%。2023年清退期间,部分高龄受害人因未能通过“831受损人系统”身份核验,引发集体信访事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此类案件受害者普遍存在“认知闭合需求”,即在高收益承诺下忽略风险提示,这一群体心理特征亟待纳入金融消费者保护框架。
四、历史遗留问题与文旅产业反思
徽州文化园案还勾连出更深层的文化身份争议。1987年“徽州地区”更名“黄山市”后,地方文化认同出现断层。2016年民调显示,71.4%民众支持恢复“徽州”地名,认为“黄山”削弱了文化整体性。曾永军正是利用这种情感,将项目包装为“徽商精神复兴工程”,甚至盗用历史名人画像进行宣传。
文旅产业专家刘思敏指出,本案揭示出文化遗产开发的“三重悖论”:文化资源资本化需平衡商业效率与保护底线;地方在GDP导向下可能放松监管;消费者易被文化情怀绑架理性判断。对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议建立“文化遗产开发红黄灯制度”,对涉及历史IP的融资项目实行分级审查。
结论与建议
徽州文化园案件不仅是经济犯罪样本,更是文化遗产现代性困境的缩影。其教训表明:第一,需构建文旅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将文化真实性评估纳入金融准入;第二,探索跨区域涉案资产协同处置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资金流向透明化;第三,加强地方文化认同教育,避免历史符号被犯罪集团工具化。
未来研究可聚焦三个方向:一是量化分析文化IP滥用对区域经济信用的长期影响;二是基于受害者画像完善老年金融防护网;三是借鉴欧盟“文化资产证券化”经验,探索合规化文旅融资路径。唯有在法治框架下重构文化与商业的良性互动,方能避免下一个“徽州文化园”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