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这座承载着两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孕育出独特的闽都文化体系。近年来,以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为核心的闽都四大文化品牌,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实践,在保护与活化中焕发新生。从新春祈福市集的烟火气到学术研讨的思辨场域,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到数字文创的跨界表达,福州正以系统性的文化工程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让千年文脉在当代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节庆活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每年新春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成为闽都文化活态展演的天然舞台。2025年福州新春文化旅游月期间,青石板上演着《击缶而歌·福打秀》非遗展演,传统击缶技艺与电子音乐形成时空交响;《福女簪福》表演中,头戴“三条簪”的女子与咏春拳传承人同台,刚柔并济的肢体语言诠释着福州女性精神内核。这种沉浸式体验通过“游园集福”活动延伸至三坊七巷、烟台山等历史街区,游客在拓印银票、收集福卡的过程中,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记忆。
国潮元素的注入为传统节庆注入新活力。马尾船政文化城春节嘉年华以“妙小财”IP串联八大打卡点,通过剧本游、光影秀等形式重构历史叙事;烟台山商业街区推出的“百福盘山”企划,将林则徐“海纳百川”精神转化为艺术装置,使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文化传播载体。数据显示,2025年新春期间全市举办文旅活动近千场,吸引游客量同比增长37%,印证了节庆活动作为文化触媒的传播效能。
学术研讨:挖掘文化深层价值
在仓山区“闽都文化名家讲”活动现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金秋蓉教授以严复为切入点,剖析船政文化中“经世致用”思想对当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启示。这场讲座通过解构船政学堂“一课双师制”(理论教师+工匠导师)教育模式,揭示了闽都文化中务实创新基因的形成机理。类似深度研讨延伸至林则徐研究领域,2025年鳌峰文史沙龙以“海纳百川——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为主题,系统梳理其盐政改革、民生治理思想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借鉴意义。
学术研究正推动文化阐释体系的更新。福州大学联合哈佛大学等机构开展的庄寨文化研究,通过永泰契约文书解读,重构了明清时期闽都宗族社会的经济运作模式;市社科联启动的“船政文化精神谱系”课题,将沈葆桢、邓世昌等历史人物的个体经验置于全球化视野下考察,形成更具当代价值的研究范式。这些学术成果通过《闽都文化研究》期刊、数字人文数据库等平台实现知识转化,为文化传播提供理论支撑。
文创开发:让文物“活”起来
三坊七巷文儒坊的“簪福气新春小馆”内,“三条簪”文创产品演绎着传统非遗的现代转型。独立设计师将福州漆艺与AR技术结合,开发出可扫描呈现妆造历史的发簪;牛角梳技艺传承人创作的“福女”系列,通过流线型设计使传统首饰适配现代服饰美学。这种创新在寿山石领域更为显著,“厘米星球”团队推出的佛跳墙毛绒玩偶,以Q版造型解构传统美食意象,上市三个月销量突破10万件,成为Z世代追捧的“社交货币”。
数字技术正重构文化体验方式。闽越水镇打造的《寻梦闽都》沉浸式演艺,通过全息投影再现冶城春秋场景;市勘测院开发的“新春游玩地图”小程序,集成AR导航、语音讲解功能,使林觉民故居、华林寺等文化地标实现“可听可触”。值得关注的是,福州漆艺数字藏品在区块链平台上线首日即售罄,这种“物理确权+数字传播”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开辟新路径。
教育传承:培育文化基因库
在福州非遗展示馆的软木画工作坊,00后传承人林曦采用“双师直播”教学模式,既传授传统雕刻技法,又指导学员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创作分享。这种“活态传承”理念延伸至校园,船政文化城推出的“小小轮机长”研学项目,通过模拟船政学堂课程,让学生在蒸汽机模型组装中理解近代工业文明。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非遗进校园活动覆盖287所学校,培育青少年传承人1200余名。
社区成为文化传承的新阵地。朱紫坊基金坊定期举办的“坊巷讲坛”,邀请文史专家与居民共话街区历史;晋安湖公园开展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将拗九节孝道文化与现代社区治理结合,形成“一老一少”文化传承机制。这种“引导+社区参与”模式,使文化传承从单向灌输转向多元共建。
国际传播:构建文化话语体系
2025年“福州日”活动登陆纽约时报广场,以“三山两塔一条江”为主题的数字长卷,通过实时数据交互呈现闽江潮汐与城市脉动的同频共振。这场由福州大学数字媒体团队打造的视觉盛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文化创新案例”。更具突破性的是,闽剧《贬官记》通过AI翻译技术实现英语、西语等多语种字幕同步,在海外视频平台点击量超500万次,开创了传统戏曲国际传播新模式。
跨国文化对话持续深化。福州籍艺术家陈志光在威尼斯双年展呈现的《侨民》装置,以三坊七巷建筑构件为元素,探讨移民文化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市文旅局与新加坡联合开展的“海丝茶道”研究,通过茶叶贸易档案数字化,重构了19世纪闽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图谱。这些实践表明,闽都文化正从地域性文化符号升级为具有全球话语能力的文化IP。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闽都文化的推广已形成“节庆活化+学术深挖+文创转化+教育传承+国际传播”的五维矩阵。未来需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保护监测与体验传播的闭环;二是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探索非遗技艺的标准化与规模化生产;三是建立闽都文化国际传播实验室,通过跨国合作研究提升话语权。唯有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方能使闽都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