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文化常识大全集—围棋基本常识
编辑:遁地八字网
2025-04-17 14:48:08
浏览:18次
遁地八字网算命网
以下是围棋文化常识的综合性整理,涵盖历史、规则、术语、礼仪及文化影响等方面,结合多来源信息综合呈现:
一、围棋的起源与发展
1. 起源传说
围棋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相传尧帝为教育儿子丹朱而创制围棋,初为9路棋盘,后发展至19路。
2. 早期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流行,《左传》中“举棋不定”成为最早的围棋术语。
东汉马融在《围棋赋》中将围棋比作军事战场,首次将围棋与兵法结合。
唐代设立“棋待诏”官职,标志着围棋职业化,提升了棋手地位。
3. 国际传播
围棋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日本,后传至韩国、朝鲜等地,形成东亚围棋文化圈。
二、围棋基本规则与术语
1. 棋盘与棋子
标准棋盘为19×19路,共361个交叉点,棋子分黑白两色,落子后不可移动。
胜负计算:中国大陆用数子法,日韩用数目法,台湾应氏规则采用计点制。
2. 核心规则
气:棋子相邻的空白点决定存活,无气即被提子。
死活:活棋需至少两个独立“眼”,死棋则无气可逃。
座子制:古代对局前在四角星位放置两黑两白棋子,白方先行,需还棋头(每块棋扣一子)。
3. 经典术语与口诀
金角银边草肚皮:强调角部价值高于边与中腹。
七死八活:二路连爬七子必死,八子可活。
逢方必点,逢镇必飞:应对棋形的战术口诀。
三、围棋礼仪与文化内涵
1. 对局礼仪
对局前需行礼,坐姿端正,保持安静;对局后共同复盘。
古代称围棋为“坐隐”“手谈”,体现静思与交流的哲理性。
2. 文化象征

围棋与琴、书、画并称“四艺”,象征智慧与修养。
棋盘布局蕴含阴阳平衡、攻守之道,体现东方哲学。
3. 历史名人与著作
严德甫、晏天章:元代《玄玄棋经》对日本围棋影响深远。
范西屏、施定庵:清代“棋圣”,《当湖十局》代表古代棋艺巅峰。
陈祖德:现代“中国流”布局创始人,首位战胜日本九段的中国棋手。
四、现代围棋的演变与赛事
1. 职业体系
段位制:从业余级位到职业九段,职业段位需通过严格考核。
国际赛事:应氏杯(围棋“奥运会”)、富士通杯(最早国际职业赛)等。
2. 技术革新
人工智能(如AlphaGo)推动围棋战术革新,改变传统定式思维。
现代规则简化:取消座子制,黑棋先行,增加贴目平衡胜负。
五、围棋的哲学与教育意义
1. 思维训练
围棋锻炼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及决策能力,尤其适合青少年智力开发。
例如,“宁失数子,不失一先”强调大局观与取舍之道。
2. 文化传承
陈毅元帅提出“国运盛,棋运盛”,将围棋提升至国家文化高度。
中日围棋擂台赛(1984年始)促进国际交流,推动围棋全球化。
如需深入了解具体内容(如经典棋谱、术语详解),可查阅《玄玄棋经》《棋经十三篇》等著作,或关注现代职业赛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