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如同一棵参天古树的根系,既需要深厚的土壤滋养,也依赖枝干与叶脉的输送。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平安文化”作为中国平安集团构建的企业文化体系,其价值理念的延续与创新,离不开具象化的载体支撑。从制度化的管理机制到多元化的媒介形态,从互动性的活动场景到潜移默化的环境物态,平安文化通过多维度的载体交织,形成了独特的传承生态。这些载体不仅是企业文化的外显符号,更是连接组织使命与个体行为的纽带,在动态发展中构建起文化认同的基石。
制度化管理:文化落地的基石
平安文化的传承首先根植于制度化的管理架构。自1990年实行晨会制度以来,平安将每日的司歌《天下平安》与电视晨会作为仪式化载体,将企业价值观融入员工的日常行为节奏。晨会制度不仅通过视频新闻分享业务进展,更设立“平安视点”“文化生活”等专题栏目,实现了文化传播与信息共享的双重功能。这种制度设计借鉴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技能保持者”认定的经验,即通过规范化流程确保核心价值的稳定传递。
在组织战略层面,平安提出“价值最大化是检验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管理指标。例如《中国平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明确将“对客户负责”“对社会负责”写入企业使命,通过年度报告制度形成文化承诺的持续性监督机制。这种制度化的文化表达,与中强调的“活动载体系列需要科学评估与反馈机制”形成呼应,显示出文化载体建设必须与组织治理深度耦合。
媒介传播:价值传递的通道
平安构建了立体化的媒介矩阵,使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创刊于1988年的《平安保险》周刊,以每期六万份的发行量覆盖全国分支机构,其版面设置极具深意:一版要闻传递战略导向,四版副刊刊登员工文艺作品,形成“刚柔并济”的内容生态。这种纸媒与数字媒体的协同,正如所述“传统文化载体向数字化转型”趋势,平安在2021年已通过微生活平台积累80万粉丝,实现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的跨越。
更具创新性的是文化长廊的媒介转化。银川市公安局与平安合作的文萃北社区文化长廊,将反诈案例、治安数据以图文展板呈现,同时设置“长廊议事会”促进警民对话。这种空间媒介的运用,既延续了所述传统节日“通过人伦日用发挥作用”的世俗化传承逻辑,又融合了周年庆美陈设计中“橙色拱形结构象征保障”的视觉符号学原理,使抽象文化获得具象表达。
活动实践:体验共创的场域
文化载体的生命力在于参与性实践。平安深谙“知行果合一”的行动哲学,将文化活动设计为价值体验的入口。在“送戏下乡”惠民演出中,民警将反诈知识讲解嵌入文艺节目间隙,通过情景剧演绎诈骗手法,使观众在娱乐中完成认知转化。这种“文化活动+安全教育”模式,恰如提出的“平安文艺晚会”“安全知识竞赛”等载体,将单向灌输变为沉浸式学习。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文化IP的打造。2024年平安好生活周年庆的180㎡美陈设计,以“一键投保”为核心概念,通过橙色气球阵与商品展位营造节庆氛围。设计师巧妙运用3D建模技术,使窗户成为连接城市景观与文化空间的媒介。这种活动载体的创新,印证了预见的“文化载体体验化”趋势,将商业空间转化为文化记忆的存储装置。
环境物态:潜移默化的浸润
物理环境作为文化载体,具有“无声胜有声”的浸润效应。平安金融学院的教学空间设计,将儒家“厚德载物”理念转化为建筑语言;各分支机构统一设置的“平安四大行为文化”墙,通过文字符号强化组织认同。这种环境塑造策略,与强调的“物态刺激对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的心理学原理不谋而合,印证了文化载体需要物质形态的具象支撑。
在社区治理层面,西夏区打造的“平安文化·护苗”主题公园,将交通安全知识转化为互动装置艺术。儿童通过参与红绿灯模拟游戏,在游乐中内化规则意识。这种环境载体的教育功能,既延续了所述“通过人伦日用传承文化基因”的传统智慧,又融合了现代体验式设计理念,创造出文化传承的新型物理界面。
在数字技术重构文化生态的今天,平安文化的载体建设呈现出“制度为骨、媒介为脉、活动为血、环境为形”的立体格局。这种多维载体系统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髓,又吸纳了日本非遗保护“技能保持者”制度的制度化经验,更前瞻性地布局了数字交互载体。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5G、元宇宙等技术对文化载体形态的重构,以及跨文化语境下载体传播的本土化调适。唯有持续创新载体形态,才能使文化传承如同活水,在时代变迁中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