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鼓楼区天皇岭弄11号的院落里,一本承载着闽地千年文脉的期刊《闽都文化》悄然生长。自2008年创刊以来,这本由闽都文化研究会与研究院共同打造的省级期刊,以双月刊的形式持续输出着关于船政文化、坊巷记忆、民俗信仰的深度研究。其总被引量27次、H指数2的学术数据背后,是编辑团队对"沈葆桢研究""寿山石文化""闽越蛇图腾"等地域文化符号的系统梳理。正如执行主编黄文山所言:"我们记录的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
这种文化自觉贯穿于杂志的栏目设计中。"双塔视野"以福州镇海楼、乌塔白塔为坐标,透视城市空间演变;"世味流年"通过老字号、传统节俗再现市井烟火;"红色记忆"则挖掘闽西苏区、地下交通线的革命遗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第2期刊载的《闽越文化的历史符号——蛇王庙》研究,通过田野调查还原了明代蛇王宫建筑中的图腾崇拜细节,将学术考据与民间口述史交织,展现出文化基因在当代的活化形态。
二、学术与大众的平衡美学
作为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认证的学术平台,《闽都文化》在严谨性与可读性间找到了独特平衡。其投稿须知要求"参考文献精确到页码""数据图表自主制作",却同时鼓励"故事化叙事"。这种双重属性在2024年刊发的《严复长孙女和严复翻译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文章既考证了严复书信手稿中的翻译思想,又以家族记忆切入,让学术考证充满人情温度。
编辑团队对文体创新的探索从未停止。杂志独创的"附录诗文今译"栏目,将《闽都别记》等古籍中的文言文本进行白话转译与学术注解,既保留古典韵味又增强传播力。执行主编黄文山本人的山水散文《烟霞满衣》被多省中考试卷采用,印证了这种雅俗共赏策略的成功。而1-3个月的审稿周期,既保证了学术把关,又维持了内容的新鲜度。
三、多维度的文化传承体系
杂志构建了立体化的文化传承网络。在空间维度上,"名镇名村"栏目对闽侯洋里、永泰嵩口等传统村落进行建筑测绘与文化解码;时间维度上,"史池钩深"梳理从王审知开闽到近代海军建设的千年脉络;物质维度则聚焦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等非遗技艺。这种多维视角在《坊巷韶华》专题中得到集中展现:文章通过三坊七巷的砖瓦纹样分析建筑美学,结合族谱考证士族兴衰,再以口述史还原当代活化利用,形成文化遗产的完整叙事链。
数字时代的挑战催生了创新实践。虽然杂志尚未全面电子化,但其在维普、知网等平台的收录量持续增长。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开展的"在线读城"项目,通过VR技术复原上下杭历史街景,将学术论文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这种媒介融合探索为传统期刊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四、学术共同体的培育平台
作为区域文化研究的重要阵地,杂志构建了独特的学术生态。数据显示,福建师范大学等机构学者贡献了主要研究成果,而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确保了内容质量。编辑团队特别注重青年学者培养,设置"新锐视角"专栏接收万字以上长文,并通过改稿会等形式提升学术规范——这种培育机制使得杂志在创刊17年间,实现了从地域刊物到CJFD收录期刊的跨越。
国际传播方面,杂志虽未获得国际刊号,但通过"海外闽侨记忆"等栏目,系统整理侨批档案、会馆文化,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新素材。2024年刊发的《美国医生笔下的福州乡村》一文,借助外来者视角反观本土文化,这种跨文化对话模式正在打开更广阔的学术空间。
写在纸页间的文化自觉
当数字阅读冲击传统出版,《闽都文化》用每期140元的订阅价格,坚守着纸质期刊的文化使命。从蛇王宫碑志考据到坊巷保护实践,从海军史研究到当代艺术档案,这本杂志证明:地域文化期刊不仅能记录历史,更能参与文化建构。未来,或需加强数据库建设、开发多语种摘要、拓展影像文献收录,但此刻,那些泛黄纸页上的福州记忆,正通过严谨的学术考证与灵动的散文笔触,完成着文化基因的代际传递。正如创刊词所言:"我们书写的不是过去的标本,而是未来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