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议论文;行走的思政课观后感
编辑:遁地八字网
2025-04-17 14:35:37
浏览:12次
遁地八字网算命网
1. 文化经典的历史根基:民族精神的载体
典籍中的智慧与力量:以《尚书》《论语》等典籍为例,展现其中蕴含的治国理念、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如伏生冒死护《书》的故事,揭示了文化经典对个体信仰的塑造作用。
民族认同的纽带:中华文化通过多民族交融形成独特体系,如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以及诗词、建筑等艺术形式对民族精神的凝聚作用。
2. 传承的困境与突破:从守护到创新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当前面临传统技艺失传、文化遗产破坏等问题,需警惕文化断层风险。例如,古建筑拆除与非遗技艺无人继承的现状。
创新转化的路径: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将典籍与现代技术结合,如VR还原古建筑、AI再现诗词意境,使经典焕发新生。
3. 彰显中国力量的核心:文化自信与全球表达
文化自信的源泉:从“天下观”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强调包容与共生的价值观,如《易经》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智慧。
国际传播的实践:通过“一带一路”推广茶艺、戏曲等文化符号,展示中国对和平发展的贡献,如汉服热潮的全球影响。
二、行走的思政课观后感写作思路
1. 实践体验:从课堂到现实的跨越

徒步祭英烈的震撼:如宁夏固原师生徒步108里祭扫烈士陵园,通过身体力行的艰辛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雨雪中相互搀扶的场景体现集体主义精神。
沉浸式学习场景:南海实验小学的岭南寻根活动,通过参观非遗工坊、聆听历史讲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具象记忆。
2. 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当代诠释
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在龙岗革命武装斗争陈列馆中,学生通过实物展品与AI互动技术,理解先烈“为万世开太平”的初心。
价值观的内化:如《思政课观后感》中提到的“不屈不挠、超越自我”的奥运精神,与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形成共鸣,激发青年使命感。
3. 青年责任:从感动到行动的转化
个体与时代的链接:通过活动反思“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例如,学生绘制非遗手抄报、撰写日记,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创作动力。
使命宣言的升华:引用鲁迅“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呼吁青年成为文化传承的火种,如大学生返乡推广传统技艺的案例。
三、综合论述: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意义

1. 文化经典是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核:典籍中的家国情怀与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精神。
2. 实践是传承的最佳载体:行走的课堂打破说教模式,通过身体记忆强化文化认同,如固原师生三十年如一日的徒步传统。
3. 青年作为双重使命的承担者:既需守护典籍中的智慧,也要以创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如用短视频传播《诗经》美学。
文化传承不是复古,而是以时代语言激活经典;思政教育不止于课堂,更需在行走中铸魂。二者的结合,让中国力量既有历史的深度,也有未来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