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概况
1. 政策方向与要求
2023年12月召开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蔡奇强调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强系统性保护与法治保障。会议提出要健全保护机构、完善传承机制,并推动国际交流合作。这一精神为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奠定了基调。
2. 国家级传承人座谈会
2025年4月17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京召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座谈会”,总结传承人保护经验,探讨现存问题。会议指出,传承人是非遗的“活态载体”,需通过立法、机制完善和经费投入强化保护。北京市作为首都,积极参与此类国家级活动,推动本地非遗传承人融入全国保护体系。
二、北京市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与举措
1. 保护机制与政策支持
2. 传承人培养与活动参与
3. 社会力量参与
三、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1. 基层工作短板
部分区尚未建立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基层人员多为兼职,工作力量薄弱。区级财政投入不足(部分区年投入低于20万元),影响非遗项目保护。
2. 传承场所与扶持不足
传承人普遍缺乏固定展示场所,区级传习补助未全面落实,年轻学徒因收入低而积极性不足,存在传承断档风险。
3. 数字化与创新滞后
非遗档案数字化进展缓慢,缺乏统一数据库和宣传平台。非遗与科技、旅游融合的配套措施仍需加强,如标准化非遗标识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
四、未来重点任务
1. 强化顶层设计
落实《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中轴线申遗成果转化,并完善长城、大运河等文化带保护。
2. 优化保障体系
推动区级财政投入增长,落实基层专职人员配置,探索“非遗+旅游”“非遗+科技”融合的激励机制。
3. 培育“大国非遗工匠”
结合全国两会精神,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兼具技艺与创新能力的传承人,助力乡村振兴与国际传播。
北京市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在全国政策框架下持续推进,通过法规完善、活动创新和社会协作取得成效,但仍需破解基层投入不足、传承人扶持薄弱等难题。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现代化发展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