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座谈会、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编辑:达摩居
2025-04-17 14:13:47
浏览:5次
达摩居算命网
一、文化传承座谈会的核心精神与理论指导
1.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需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被视为思想解放的关键,既赋予传统文化现代性,又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文化根基。例如,通过将传统“和为贵”理念转化为现代调解制度,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
2.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实践路径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征,座谈会提出需立足这些特性,通过学术研究、教育普及和国际传播等途径推动文化传承。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研讨会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作为核心议题,强调从历史学角度深化阐释。
二、民族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1. 教育体系的重构

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增设民族文化课程,涵盖历史、艺术、传统技艺等内容,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高等教育中设立专项学科(如非遗学),培养专业人才。
美育融合: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教育,如通过传统书画、音乐等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兼具文化认同与创新能力的青年。
2. 政策支持与社会协作
地方立法保护:如《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条例》明确对黎族、苗族等民族语言、艺术、医药的保护措施,提供法律保障。
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业开发文化产品(如《只此青绿》《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市场化手段传播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如北京儒学文化促进会)探索“儒学+党建”模式,推动文化服务与基层治理结合。
3. 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新
数字化传承:利用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对非遗进行数字化建档与传播,例如皮影戏的现代技术改良。
国际交流平台:通过国际会议(如厦门TCICHCI 2025)促进跨文明对话,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三、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与应对
1. 主要挑战
传承人才断层:部分非遗技艺(如中医、戏曲)因学习周期长、收益低面临后继无人。
商业化与低俗化:过度开发导致文化内核被稀释,如恶搞版“虎啸山林”丧失文化属性。
教育资源不均:民族地区学校师资与设施不足,民族文化课程普及受限。
2. 应对策略
专项扶持计划:设立非遗传承人津贴,吸引年轻人参与;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提供实践机会。
文化生态修复:通过田野调查(如周口师范学院对太昊陵庙会的考察)挖掘活态传承方式,避免“静态保护”。
公众参与机制: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如清明祭祖、泼水节),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与参与感。
四、未来发展方向
1. 构建多元协同体系
主导、学界研究、企业实践、民众参与的“四位一体”模式,形成文化传承合力。例如,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通过学术论坛与田野考察结合,推动理论与实践融合。
2. 强化国际话语权
借助“孔子学院”等平台推广中华文化,同时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如2025年广州国际会议提出的“跨文化产品设计”。
3. 创新传播形式
探索新媒体传播路径,如短视频平台展示传统工艺制作过程,或通过游戏、动漫等载体实现“破圈”传播。
五、典型案例与启示

北京冬奥会的文化表达:“迎客松”“折柳送别”等符号的运用,将传统文化融入国际盛会,展现中国式浪漫。
儒学文化促进会的实践:通过“九·二八祭孔”等活动活化儒学,推动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周口师范学院的学术探索:以艺术人类学为切入点,研究地方文化空间的动态传承,为非遗保护提供新思路。
民族文化传承需以理论创新为引领(如“两个结合”)、以教育普及为基础、以科技赋能为手段、以国际传播为拓展,同时应对商业化、人才断层等挑战。未来应通过多主体协同、多领域融合,构建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活力的文化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