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三角洲北翼的江海交汇之地,南通这座千年古城孕育了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蓝印花布的清雅素净到板鹞风筝的哨音穿云,从西亭脆饼的酥香四溢到童子戏的苍劲唱腔,两百余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如同繁星般点缀着这座城市的记忆星空。这些承载着先民智慧的传统技艺,在匠人的指尖流转间延续着文脉的温度,更在守正创新的时代浪潮中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一、千年技艺的活态传承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堪称活态传承的典范。这项始于南宋的防染工艺,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刻版、刮浆、染色、刮灰、晾晒五大工序。国家级传承人吴元新家族四代坚守靛蓝染缸,其子王建烽在保留传统36道工序基础上,创新开发出深浅蓝复色工艺,将丝绸面料引入蓝印体系,使古老的棉布技艺跃升为高端艺术品。这种传承并非简单的技艺复制,正如吴元新所言:“我们要用古人的智慧法则,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表达。”
板鹞风筝的传承则展现出民间工艺与自然科学的完美融合。直径三米的六角鹞面需运用榫卯结构扎制,悬挂的数百枚葫芦哨口需经过声学调试,制作周期长达半年。省级传承人郭承毅通过建立数字声纹库,将传统“一哨一音”的声学原理转化为可量化的科学参数,使得这门曾濒临失传的技艺在高校课堂重现生机。这种将经验型技艺转化为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实践,为传统工艺的学术化传承提供了新范式。
二、代际接力的传承谱系
在通州二甲镇王氏家族作坊里,90岁的王振兴仍坚持每天检查靛缸发酵状态,其子王建勇掌握着祖传的“小青缸”染色秘技,孙辈则将蓝印纹样数字化建模,三代人共同守护着国家级非遗的完整基因链。这种家族式传承模式在童子戏领域同样鲜明,胡德新从父亲胡夕平手中接过百年戏班,既保留“锣鼓伴唱”的原始形态,又引入现代乐队丰富声腔层次,让古老傩戏焕发新生。
西亭脆饼制作技艺的跨代创新更具启示意义。省级传承人曹海军将祖父传授的柴火烤炉改良为恒温电炉,在保持18层酥皮传统的通过真空包装技术将保质期从25天延长至半年,使地方茶食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市场。这种“以古法为根基,以科技为羽翼”的传承理念,为传统食品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成功样本。
三、创新驱动的非遗活化
数字技术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维度。通州区文化馆运用3D扫描技术建立蓝印花布纹样数据库,采用动作捕捉系统记录荷花盘子舞的108式身法,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版权存证。在唐闸古镇,AR技术将百年工业遗址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空间,游客扫描斑驳墙垣即可观看虚拟复原的染织工艺流程。这种“数字孪生”式的保护手段,既留存了技艺本体,又创造了新的传播载体。
跨界融合则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蓝印花布与国潮茶饮霸王茶姬的联名系列,将传统万字纹转化为时尚包袋设计,首月销量突破10万件。南通大学非遗研究院开发的“非遗基因库”,将红木雕刻中的丝翎檀雕技法转化为工业设计模块,应用于现代家具制造。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的现代转化。
四、社会共建的传播体系
社区非遗博物馆的兴起构建起传承新生态。任港街道的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创新“博物馆+社区”模式,居民既可观摩千年染缸的活态展示,也可参与亲子扎染工作坊,全年开展美育实践200余场。崇川区打造的“非遗进校园”工程,将海安花鼓编入课间操,让通州民歌走进音乐课堂,使传统文化基因深植青少年心灵。
文旅融合开辟了非遗传播新路径。唐闸古镇将废弃厂房改造为活态展示馆,游客可体验从纺纱到染整的全产业链工艺,年接待量超50万人次。濠河景区推出的非遗主题游船,将杖头木偶戏表演与江海美食体验结合,开创“移动的非遗课堂”。这种体验式传播模式,使非遗保护从静态保存转向动态参与。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南通非遗的传承之路启示我们:传统技艺的保护既要恪守“小青缸”里的匠心传承,也需拥抱“数字云”端的时代浪潮。未来的研究可深入探讨非遗基因的数字化解构方法,或构建跨区域非遗生态圈,让江海文化在更广阔天地绽放异彩。正如蓝印花布上绵延的冰裂纹,正是这些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痕迹,勾勒出文化传承最动人的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