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鼎长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孝道文化园”公益性项目引发广泛关注。根据公开资料,该公司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在山东、河南、黑龙江等20余省份立项近百个孝道文化园项目,宣称总投资额超千亿元,旨在“传承中华孝道文化,助力殡葬改革与乡村振兴”。随着项目规模的快速扩张,公众对其真实性、资金来源及社会效益的质疑声逐渐浮现。一方面,地方官网显示其与多地达成合作,第三方平台曝出部分项目存在重复立项、资金透明度存疑等问题。这种矛盾使得“国鼎长城文化是真是假”成为社会讨论焦点。
从项目模式来看,国鼎长城孝道文化园以“公益性”为定位,宣称通过建设仿古祭祀建筑、骨灰格位等设施,解决传统殡葬用地紧张问题,并配套开发文化旅游功能。例如河南叶县项目规划占地50亩,含主副塔、祭祀厅及景观河,预设15万个格位;湖北石首项目则强调与乡村振兴结合,承诺带动就业。此类设计看似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但其盈利模式模糊——公益性项目如何支撑数亿元投资?部分学者指出,格位预售可能涉及变相融资,而企业年报中分公司参保人数为零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疑虑。
二、政企合作与金融支持的双重背书
支持国鼎长城文化真实性的核心依据,来自其与地方及金融机构的合作背书。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项目已纳入多地招商引资计划,例如云南富民县2024年9月与国鼎长城召开专题会议,副县长明确表示“项目与文化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辽宁喀左县2025年工作报告中,孝道文化园项目被列为“突破性工程”。此类官方表态为项目合法性提供了基础保障。
更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机构的参与。2023年4月,邮储银行汤阴县支行为河南域内孝道文化园项目提供200亿元综合授信,分行行长赵广全在签约仪式上强调“全方位金融服务支持”。这一案例表明,国有银行通过专项贷款介入项目融资,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其合规性。但需注意,授信额度与实际放款存在差异,且项目资金具体流向尚未完全公开。金融支持的真实性与持续性仍需长期观察。
三、运营模式争议与社会效益评估
从文化传承角度,国鼎长城宣称的“孝道文化复兴”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其建筑设计中融入十二生肖、凤凰纹饰等传统元素,试图通过空间载体激活文化记忆。清华大学贺鼎教授团队提出的“长城营造社”理念,将孝道文化园与研学教育结合,这与国鼎长城部分项目的文旅定位不谋而合。批评者指出,过度商业化可能消解文化内核——如叶县项目中高达70米的主塔被质疑偏离公益性本质,而“15万格位”的量化指标更被讽为“孝道地产化”。
在社会效益层面,项目承诺的“节约土地资源”“促进就业”等目标尚未得到第三方验证。以河南虞城项目为例,资料显示其预计带动500个就业岗位,但分公司工商信息中参保人数为零的现状,暴露了承诺与实际的落差。多地项目规划高度雷同,如江西广丰与陕西汉阴的项目描述几乎完全复制,这种标准化复制模式是否适应当地文化生态,仍需深入调研。
四、法律风险与监管盲区
现行法律框架下,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存在政策模糊地带。根据《殡葬管理条例》,公益性公墓不得对外销售,但国鼎长城通过“文化园”概念将格位包装为“文化服务产品”,规避了直接销售限制。这种模式创新虽具商业智慧,却可能触碰法律红线——2024年12月,民政部专家梁子核公开发文质疑该模式涉嫌“以文化之名行融资之实”。
监管层面,地方在招商引资压力下可能放松审查。例如多个项目备案信息显示,同一区域短期内重复立项,而规划部门对建筑密度、文化符号使用的审批标准尚未明确。这种监管滞后性为项目合规性埋下隐患,亟需国家层面出台专项规范。
五、总结与建议
综合现有证据,国鼎长城孝道文化园项目具有政企合作与金融背书的表面合法性,但其商业模式创新背后潜藏法律与风险。项目的“真”体现在备案与部分落地案例,“假”则源于资金透明度不足与模式可持续性存疑。建议未来研究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建立第三方审计机制,追踪6亿元级项目的资金流向;二是开展社会影响评估,量化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三是推动政策创新,将殡葬文化项目纳入《乡村振兴促进法》框架,明确公益性与商业性的边界。唯有如此,孝道文化传承才能避免沦为资本游戏,真正实现“魂”与“形”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