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一项以“传承文化 温润心灵”为核心理念的文化润疆项目在新疆乌鲁木齐正式启动。这一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联合国家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共同策划的大型文化工程,以《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为核心资源,通过展览、宣讲、研学、数字资源建设等多元化形式,将中华优秀典籍与新疆地域特色深度融合,为新疆各族群众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这一项目不仅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文化润疆”战略的创新探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化支撑。
整合资源:构建文化传承新体系
该项目依托国家图书馆的宏富馆藏资源,系统梳理了“经史子集”四大典籍体系,展出儒学经典、史学名著、戏曲小说等600余部典籍。在新疆图书馆的展厅内,《论语》《史记》《黄帝内经》等典籍与《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等新疆特色文献并置陈列,形成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陈樱指出:“新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典型样本,我们要让典籍中的智慧结晶在当代焕发新活力。”这种资源整合突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通过“典籍+科技”“静态+动态”的策展理念,让《齐民要术》中的农业智慧与新疆坎儿井水利工程形成跨时空呼应,使观众在比较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统一性的认知。
在基层推广方面,项目团队创新构建了“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在自治区级图书馆设立数字资源中心,地州级文化馆打造研学基地,县级以下单位建设“传统文化阅读角”。截至2025年3月,已在全疆建成标准化阅读空间217处,配备典籍数字化设备580台,形成覆盖14个地州、95个县市的文化服务网络。这种立体化服务体系确保文化润疆工程既“顶天”对接国家战略,又“立地”服务基层群众。
创新体验: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项目团队运用“文化+”思维,打造了三大体验矩阵:在阿拉尔文化馆的数字化展厅,观众可通过AR技术“走进”《清明上河图》,亲手体验活字印刷;在喀什的创意市集,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桑皮纸制作技艺,将《诗经》名句镌刻于非遗载体;在伊犁的研学基地,青少年通过角色扮演重现《史记》经典场景。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典籍从故纸堆中“活”起来,乌鲁木齐市民艾尔肯·买买提感慨:“原来《论语》中的‘和为贵’理念,与我们的十二木卡姆音乐有着相通的精神内核。”
特别设计的“双线融合”传播模式成效显著:线上开展的“跟着经典游新疆”短视频征集活动,吸引12.6万条投稿,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次;线下组织的“古籍音乐会”巡演,将《广陵散》《阳关三叠》等古曲与新疆民族乐器创新融合,在38场演出中覆盖观众15万人次。这种现代传播手段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项目的文化渗透率提升47%,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典籍热”现象。
培根铸魂: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项目特别设计的“文化认同培育工程”包含三大机制:在阿克苏开展的“经典诵读擂台赛”,通过维汉双语诵读促进语言互通;在和田组织的“非遗传承工作坊”,让各族工匠共同修复典籍文献;在克拉玛依实施的“文化使者计划”,培养2000余名基层宣讲员。这些举措使文化润疆从“单向输送”转变为“双向滋养”,新疆师范大学教授梁玉春评价:“当柯尔克孜族青年用库姆孜弹唱《诗经·关雎》,正是文化认同最生动的表达。”
在青少年教育层面,项目创新推出“走读式研学”模式:组织380名新疆学生赴北京开展“寻访典籍中的京城”活动,同时邀请内地学子来疆体验“丝绸之路上的典籍之旅”。这种跨地域交流使参与者深刻理解“新疆始终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计显示,参与研学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度提升至92.7%,较项目实施前提高23个百分点。
数字赋能:拓展文化传播维度
项目构建的“云端典籍库”整合了3.2TB数字资源,包括典籍高清影像、名家解读视频、虚拟展览等八大类内容。在克孜勒苏州,牧民通过移动端即可观看《玛纳斯》史诗与《格萨尔王传》的比较研究讲座;在吐鲁番景区,游客扫码即可获取《大唐西域记》中对应地域的增强现实展示。这种数字化传播使文化润疆突破地理限制,偏远地区群众访问量占总量的41%。
在技术应用方面,项目团队开发了三大创新平台:基于区块链的典籍溯源系统,实现文物数字化保护;运用AI技术的智能解说系统,支持7种民族语言实时互译;搭建元宇宙展览空间,已举办12场虚拟典籍展。这些技术手段使传统文化传播效率提升60%,特别是在Z世代群体中形成裂变式传播效应。
未来展望: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当前项目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一是建立文化润疆效果评估体系,构建包含认知度、参与度、认同度的三维指标;二是加强在地化人才培养,建议在新疆高校设立典籍研究专业方向;三是推动产业化发展,借鉴新疆文旅投集团打造木卡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经验,形成“文化+旅游+科技”融合模式。
梁玉春教授提出的“三维空间”理论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在地理空间上,建议在重点口岸建设典籍文化长廊;在知识空间上,需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典籍整理;在精神空间上,要创新表达方式,让文化认同转化为自觉行动。这些建议为文化润疆工程实现从“浸润”到“内生”的质变提供了理论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传承文化 温润心灵”项目通过系统性创新,不仅让典籍文化在新疆大地生根发芽,更探索出一条符合边疆特点的文化润疆路径。当桑皮纸上的《福》字映红孩子们的笑脸,当十二木卡姆与古籍古琴共鸣于天山脚下,我们清晰看到文化认同如何转化为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这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创新实践,正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新时代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