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学习与认知,夯实文化根基
1. 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通过修读《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如文献中提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读《论语》《大学》等经典文献,理解“仁爱”“诚信”“孝道”等核心理念。同时利用图书馆、数字化资源自主学习,提升对传统哲学、艺术、民俗等领域的认知。
2. 培养文化兴趣与批判思维
主动参与国学讲座、经典诵读活动(如河北金融学院“传统文化艺术节”中的诗词朗诵比赛),并通过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时代适应性,区分精华与糟粕,避免盲目接受。
二、践行美德,融入日常生活
1. 个人修养与社会实践结合
践行“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美德,参与志愿服务(如社区敬老、环保公益),将“知行合一”理念贯穿于行动。例如,通过非遗手工艺学习(如书法、剪纸)感受工匠精神,或在国际交流中传播传统文化。
2. 家庭与校园场景的浸润
注重家庭美德传承,如定期与家人沟通、实践孝道;在校园中组织礼仪活动、道德模范评选,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
三、创新传承方式,激活传统活力
1. 科技赋能与文化产品开发
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韵味经典”)制作短视频、动画,结合元宇宙、AI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推动传统文化“破圈”。例如,将古诗词改编为流行音乐(如《经典咏流传》模式),或开发文创产品实现文化资本转化。
2. 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
举办国际文化节、传统艺术展览,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同时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如将“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生态保护实践。
四、构建多元支持体系
1. 高校教育体系的整合
高校需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的“第二个结合”实践),并通过“第二课堂学分”等制度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例如,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联动博物馆、非遗工坊等社会资源。
2. 政策与学术研究支撑
支持学术团队对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研究(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提出的传者-受者互动模型),并推动完善非遗传承人制度、数字化版权保护等政策。
五、树立文化自信,应对多元挑战
1. 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警惕“文化虚无主义”,通过对比分析强化文化认同。例如,在影视剧热潮中引导学生理解本土文化独特性。
2. 时代价值再诠释
将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如用“自强不息”精神激励创新创业,以“和合”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需实现“认知-实践-创新”闭环:从经典学习中汲取智慧,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美德,借助科技手段创新表达,最终形成文化自觉。高校与社会需协同提供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