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手工艺传承者
1. 尤文凤(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作为赫哲族鱼皮衣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尤文凤15岁起随母亲学习鱼皮鞣制与服饰制作,作品被中日博物馆收藏。鱼皮衣是赫哲族文化符号,承载渔猎文明特色,其工艺蕴含“材美”理念,展现了就地取材的智慧。
2. 朱炳仁(铜雕技艺)
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独创“熔铜艺术”,突破传统铸造工艺,修复故宫铜建筑并设计雷峰塔等标志性工程。他提出圆明园兽首复制方案,推动铜文化走向世界,被誉为“中国铜雕王”。
3. 刘泽棉(石湾陶艺)
石湾陶艺世家第四代传人,作品以粗犷质朴的“石湾公仔”闻名,涵盖人物、动物等类别,将岭南文化融入陶塑,推动石湾陶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4. 吴元新(蓝印花布印染)
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人,出版多部纹样专著,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他通过系统整理传统纹样,为这一濒危技艺的保存与传播奠定基础。
二、表演艺术与戏曲守护者
1. 次仁(江嘎尔藏戏)
西藏江嘎尔藏戏的唯一传人,记忆八大藏戏剧目,通过口传心授延续600年历史的藏戏传统。藏戏融合宗教、中原与印度文化,面具与服饰独具高原特色。
2. 陈刚(辰河高腔)
继承父亲“三笑”衣钵,担任辰河高腔剧团团长,改良剧目《仙姬送子》《敢扛大山的人》并演出500余场。他致力于培育新人,挽救濒危的地方戏曲。
3. 洪富强(苗族八合鼓)
将苗族武术融入鼓舞,创编“八合鼓”新技法,在国内外展演中广受赞誉。其鼓队活跃于非遗节庆,推动苗族鼓舞从传统祭祀走向大众舞台。
4. 黄海林(黎族竹木器乐)
黎族鼻箫演奏家,通过进校园活动推广竹木器乐。她创新演奏技巧,成为五指山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促进黎族音乐与现代教育结合。
三、文化保护与创新实践者
1. 陆耀祖(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
主持修复寒山寺、复建天平山乐天楼,将苏州园林技艺带到美国“兰苏园”。香山帮匠人融合建筑与艺术,其作品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 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
推动传统村落保护立法,记录濒危文化遗产,被誉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他通过田野调查与学术研究,为民间文化留存提供理论支持。
3. 樊锦诗(敦煌莫高窟保护)
创建“数字敦煌”项目,利用科技手段永久保存壁画与雕塑,解决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延续千年石窟艺术。
4.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活化)
通过文创开发与数字化展示,让故宫文物“活起来”,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传统文化,推动博物馆从“管理”向“服务”转型。
四、教育与传播推动者
这些传承人以坚守、创新与教育为纽带,将古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展现了传统技艺的生命力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多案例可参考相关非遗保护机构及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