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示例)
一、在传统节日中触摸文化温度
春节时,我和奶奶一起包饺子。她将面团擀成薄片,教我捏出褶皱分明的“元宝饺”,说这是“招财进宝”的好兆头。饺子的香气氤氲中,奶奶还讲起“年兽”的传说,让我明白贴春联、放鞭炮不只是热闹,更是驱邪纳福的智慧。元宵节,我们全家动手扎花灯,爸爸用竹篾编出兔子形状,妈妈糊上彩纸,我负责画上嫦娥奔月的图案。当花灯点亮时,街坊邻居都夸赞:“这才是中国人的节日!”这些习俗让我懂得,传统文化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融入生活的烟火气。
二、从家庭故事中感悟精神传承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幅“家和万事兴”的毛笔字,那是太爷爷留下的家训。爷爷常说:“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他教我写书法时,总让我先静心磨墨,再一笔一画临摹《颜勤礼碑》。起初我不耐烦,直到看到爷爷珍藏的家谱——上面记载着祖辈在战乱中保护古籍的事迹。原来,那些工整的方块字不仅是艺术,更是家族精神的载体。如今,我成了学校书法社的小讲师,带着同学们用毛笔写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让千年文脉在笔尖流淌。
三、以创新实践焕发文化活力
学校开设了“非遗工坊”,我选择了剪纸课。老师带我们参观博物馆,看到《清明上河图》剪纸长卷时,我震撼不已:原来剪刀也能“讲历史”!回家后,我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剪纸,用十二生肖设计环保书签,还用剪纸动画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市文化节上,我的作品获得“创意传承奖”。评委老师说:“用年轻人的方式诠释经典,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四、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
参观故宫时,我发现许多文物旁都有二维码,扫码就能听“文物说话”。这让我想到,我们也可以用短视频记录家乡的皮影戏、用AI修复古诗词的意境。去年,我和同学发起“小小文化宣讲团”,在社区教老人用手机拍摄传统美食制作过程,还到幼儿园表演《弟子规》情景剧。当看到外国游客对我们的糖画技艺竖起大拇指时,我更加坚信:每一代人都是一盏灯,只有我们主动接过火种,中华文明才能永远璀璨。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密码。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不仅要穿汉服、背诗词,更要用行动让文化“活”起来。从包一颗饺子、写一幅字开始,让千年文明在我们的手中生根发芽,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XXX小学五年级X班 李明;指导老师:王芳)
写作思路参考:
1. 以小见大: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如包饺子、写春联)展现文化传承,避免空泛议论。
2. 情感共鸣:融入家庭故事、亲身经历,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
3. 创新表达:结合现代科技、艺术形式(如剪纸动画、短视频),突出文化活力。
4. 引用经典:适当穿插诗词名句、历史典故,提升文章底蕴。
注意事项:
语言生动:多用比喻、拟人修辞,如“文化是烟火气”“剪刀讲历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