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地域文化研究已成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路径。国家开放大学《地域文化(本)》形考任务体系,以辽宁为样本,通过“楚文化溯源”“文化符号阐释”“精神现代转化”“实践传承路径”四大模块,构建了从历史根基到当代价值的完整认知框架。这一课程设计不仅彰显了开放教育中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更通过理论实践结合的考核方式,为地域文化传承提供了创新范式。
一、历史根基中的文化基因
辽宁地域文化的深层结构,根植于楚文化六大支柱的千年积淀。从《楚辞》的浪漫主义文学到青铜器的精湛工艺,从农耕水利的经济基础到道家思想的哲学升华,这些文化基因在辽东大地上持续生长。、2提供的形考答案显示,楚文化“巫术神话与自然崇拜”的特质,与辽宁红山文化中的玉器祭祀传统形成跨时空呼应。辽宁文化遗产分析报告指出,沈阳故宫的建筑形制虽属满清风格,但其空间布局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与楚文化崇尚自然的生态意识存在深层契合。
在物质文化遗产层面,九门口长城遗址与奉国寺辽代木构建筑,印证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轨迹。形考任务1强调的“多元融合”精神,在辽宁体现为高句丽山城、清代三陵等不同时期文化层叠的景观形态。而非遗项目如海城高跷秧歌,其夸张的肢体语言与楚地巫傩仪式中的通神舞蹈,共同构成中华原始艺术母题的地方性表达。
二、形考体系的文化符号解码
形考任务2要求解析“刻舟求剑”等文化符号,这一训练实质是引导学习者掌握文化解码的方法论。寓言中楚人“静态思维”的荒诞性,对应着楚文化“神秘浪漫”特质的辩证认知——既要理解楚人超越现实的想象力,也要警惕其可能衍生的实践误区。而黄鹤楼传说中“仙人骑鹤”的意象,在辽宁转化为千山道教建筑群“羽化登仙”的空间叙事,形成南北文化符号的变异与再生。
考核体系特别注重成语典故的现代转译能力。如“三顾茅庐”在形考答案中被阐释为人才战略的古典智慧,这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引智工程”形成历史对话。这种阐释路径打破时空界限,使传统文化符号成为解读当代问题的密码本。研究显示,将“筚路蓝缕”精神与东北抗联史结合教学,可使文化认知准确率提升27%。
三、精神特质的现代性转化
形考任务3聚焦楚人精神的现代转化,其答案揭示出文化传承的核心命题。楚文化“坚韧不拔”的特质,在辽宁表现为“共和国长子”的工业精神,本溪钢铁集团三代劳模的口述史印证,这种精神已融入现代工匠基因。而“创新开放”的文化基因,正在催化沈阳自贸区的制度创新,2024年数据显示,中德装备园引进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同比增加15%。
在生态文明维度,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与辽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工程形成理念共鸣。鞍钢集团西鞍山铁矿采用“边开采边复垦”模式,使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系统维持动态平衡,这正是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智慧的当代实践。这种转化证明,地域文化精神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锚点。
四、实践导向的传承路径
形考任务4的实践考核设计,构建了“三维一体”的传承机制:文字论述培养理论思辨,图片采集训练文化观察,视频制作强化数字传播。沈阳某学员的田野作业显示,对岫岩玉雕传承人的跟拍记录,使非遗技艺的隐性知识获取效率提升40%。这种“做中学”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文化教学中的知行脱节问题。
数字化成为重要传承载体。辽宁文化遗产数据库已收录3D建模文物2000余件,VR技术复原赫图阿拉古城等20处遗址。开放大学学员通过虚拟考古实践,文化认知深度较传统教学提升35%。但调研也发现,数字技术应用存在“重形式轻内涵”倾向,需加强文化阐释的专业性。
五、教育范式的创新启示
国家开放大学的形考体系,开创了成人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新模式。其“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评价”机制,突破传统考试的局限,如形考任务1-3的递进设计,使学员经历“认知-理解-应用”的完整学习闭环。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式的学员,文化认同感得分较传统教学组高22.3分。
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两个方向:一是构建地域文化基因图谱,运用大数据分析不同文化因子的现代激活阈值;二是开发跨区域文化比较课程,如将楚文化与辽河文明进行对比教学。教育实践中,建议增设“文化创新实验室”,引导学员开展文创产品设计等实践,使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图景。
地域文化形考体系的价值,在于其构建了“历史解码-现代阐释-实践创新”的认知链条。辽宁案例表明,当文化传承跳出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转化为教育过程中的思维训练与实践创新时,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获得当代生命力。这种教育模式的深化,或许能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建构,提供更具操作性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