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着华夏大地。作为承载这一文化基因的重要平台,中原文化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中原文博会”)自2014年创办以来,已发展成为集文化展示、产业对接、创意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2025年的展会以“文创无限·向新而行”为主题,通过主会场与七大会场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空间,为中原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多元业态:文化融合的深度实践
本届展会首次采用“主会场+分会场”全域联动模式,主会场设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同时辐射浚县古城、淇县朝歌老街等七个特色分会场。在郑州主会场3.2万平方米的展区内,设置了文化产业综合馆、数字文创体验馆、非遗活态展示馆等六大主题空间,汇聚了来自17个省辖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400余家参展企业。
文化业态的深度融合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如河南博物院将贾湖骨笛转化为铜书签,将妇好鸮尊元素融入盘发饰品;二是科技赋能下的文化新生,通过三维文物成像技术重现二里头遗址青铜器铸造场景;三是跨域文化的对话平台,巴基斯坦的手工羊毛挂毯与洛阳三彩艺术同台竞艳,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产业赋能:从展示到交易的闭环构建
展会突破传统博览会的展示功能,建立起“展销一体”的产业生态链。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B馆的文创交易区,仅开幕首日便实现交易额4100万元,涉及文化IP授权、非遗产品定制、文旅项目投资等多个领域。值得关注的是“中原好设计奖”评选活动,通过专家评审与大众投票结合的方式,孵化了包括豫西剪纸数字化应用、黄河主题沉浸式剧本杀等12个亿元级产业项目。
产业链延伸还体现在配套服务创新上。组委会联合金融机构推出“文创贷”专项产品,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最高500万元的信用贷款;通过建立线上供需匹配系统,实现参展商与采购商的精准对接,促成洛阳文旅集团与深圳华强方特就“河洛文化主题乐园”项目达成15.6亿元合作意向。
创新驱动:数字技术重构文化体验
在郑州主会场的数字文创馆,参观者可佩戴MR眼镜穿越至北宋汴京街市,通过手势交互体验《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生活。这种虚实融合的呈现方式,得益于5G+AR技术的深度应用,使文化传播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据统计,采用数字孪生技术的展位观众停留时长较传统展位提升2.3倍,交互转化率达47%。
技术创新还催生了新型文化消费模式。郑州本地企业开发的“文化盲盒”小程序,将考古勘探过程游戏化,用户可通过虚拟洛阳铲挖掘文物模型,累计吸引62万用户参与;鹤壁分会场推出的“云上文博”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藏品的链上确权与交易,三天内售出数字唐三彩等藏品1.2万件。
未来展望:文化生态的可持续生长
本届展会的成功实践为中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需要建立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建议依托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博会”线上平台;其次应加强青年创意人才培养,可通过设立中原文化创新基金,支持高校与文创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最后要注重文化资源的国际化转化,借鉴杭州文博会“宋韵数字体验馆”经验,推动少林功夫、豫剧等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出海。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原文化博览交易会正以创新之姿破解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命题。通过持续深化“文化+”战略,推动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生态构建的协同发展,这个承载着中原文明基因的平台,必将成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