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艺术精神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重要内核,其内涵既包含技艺的延续,也涉及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与文化认同的传递。以下从传承路径与艺术精神内涵两个维度进行综合阐述:
一、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路径
1.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国家通过立法与战略规划推动传统艺术保护,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对非遗的认定、传承与传播机制,构建了四级名录体系。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系统性保护”理念,强调非遗保护需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形成“传承人为主体、主导、学者参与”的协同模式。例如,山东大学张士闪教授提出传承需“还鱼于水”,强调保护以人为载体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产业开发实现活态传承。
2. 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革新
传统艺术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和人才断层问题。为此,需加强教育体系改革:
3. 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
4. 创新转化与时代融合
5. 社会氛围营造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我们的节气”系列活动,结合民俗体验(如清明踏青、中秋赏月)增强文化认同。批判过度商业化现象,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传统艺术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内涵
1. 哲学根基:儒道互补的审美追求
2. 审美特征:意境与象征的融合
3. 价值:道德与技艺的统一
传统艺术强调“技近乎道”,工匠精神(如“方回春堂”百年铜锅熬药)与艺术创作均以德性修养为基础。儒家“仁爱”、道家“无为”等思想渗透于艺术实践,形成“艺以载道”的价值观。
4. 文化生态观:和谐与包容
艺术精神追求“多元共生”,如少数民族节日(泼水节、开斋节)与传统汉文化交融,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传统手工艺在全球化中通过“张力性共存”保持文化根脉。
5. 现代转化:创新中的精神延续
当代艺术家如刘继卣在《闹天宫》中通过线条与色彩创新,诠释“反抗权威”的传统精神;数字艺术教育则通过跨学科模式(如虚拟现实还原古建筑),赋予传统美学以科技生命力。
三、总结与展望
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需兼顾“保护”与“活化”,其核心在于守护文化根脉的通过技术创新、教育普及与国际传播实现现代转化。而艺术精神的内核——和谐、自然、与包容——既是历史积淀的智慧,也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文化自信源泉。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使艺术精神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