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习俗与活动
1. 赛龙舟
起源与祭龙图腾、屈原传说密切相关。古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作为祭祀龙祖的仪式,后因屈原投江传说演变为纪念活动,现发展为竞技运动和国际赛事。南方水乡如湖南、广东等地尤为盛行。
2. 食粽子
最初用于祭龙或投江护屈原遗体,后成为节日标志性饮食。粽子以竹叶或芦苇叶包裹糯米,分甜咸两派,如浙江嘉兴肉粽、北方枣粽,寓意“高中状元”。晋代起被正式定为端午食品。
3. 挂艾草与菖蒲
民间认为艾草和菖蒲可驱虫辟邪,有“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之说。人们将其悬挂于门楣,或制成香囊佩戴,兼具药用价值。
4. 佩香囊与系五色丝线
香囊内装朱砂、雄黄等草药,寓意驱邪避瘟;五色丝线(青、红、白、黑、黄)象征五行,儿童佩戴以祈福纳吉,端午节后首次降雨时投入河中,寓意带走灾病。
二、特色风俗与地域差异
1. 驱邪防疫活动
2. 少数民族习俗
三、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
1. 天象崇拜与自然哲学
端午节源于上古苍龙七宿“飞龙在天”的天象,仲夏午月午日被视为阳气鼎盛、万物生长的吉时,蕴含古人对宇宙规律的观察与敬畏。
2. 历史人物纪念
3. 驱疫与健康理念
端午被视为“恶月恶日”,习俗围绕辟邪祛病展开,如采草药、洗午时水等,体现古人对夏季疫病的防范智慧。
四、现代传承与国际影响
端午节不仅是民俗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对自然、历史与生命理解的缩影,其多元习俗与精神内核持续滋养着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