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长河中最为璀璨的精神瑰宝,它既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刻体认,也是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作为跨越地域与时代的价值共识,人文精神始终以“人”为核心,在西方文艺复兴的理性觉醒与东方“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智慧传统中交相辉映。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到《周易》中“文明以止”的追求,人文精神始终在探索如何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之灵”。本文将系统梳理人文精神的历史脉络、核心内涵及其多维表现,揭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历史流变中的精神觉醒
人文精神的萌芽可追溯至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文明。在古希腊城邦,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开启了人类自我认知的哲学传统,雅典学园里的辩论孕育了民主政治与公民意识。而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提出“仁者爱人”,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共同构建了“天人合一”的人文宇宙观。这种早期的人文觉醒,正如冯天瑜在《中国人文传统论纲》中所述,形成了“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将这种精神推向新高度。但丁《神曲》对人性解放的讴歌,达芬奇解剖学研究中的人体美学,标志着西方从神权桎梏向人性复归的转折。正如所述,此时人文精神强调“灵肉和谐”,既反对禁欲主义,也警惕物欲沉沦。而中国明代王阳明的“心即理”学说,则将儒家从外在规范转向内在自觉,形成“致良知”的人文实践路径。
近现代以来,人文精神在与科技文明的碰撞中持续演进。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文关怀延伸到劳动异化批判;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揭示“此在”的生存论结构,深化了对人类存在境遇的哲学思考。这些思想演变表明,人文精神始终保持着对时代命题的敏锐回应。
多维内涵的立体建构
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三个层次:对人性的尊重、对理性的追求、对超越的向往。首先在人性维度,它强调“人本身就是目的”的康德式命题,主张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如所述,这体现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道德、审美等多个方面”。其次在理性维度,人文精神并非与科学对立,而是如孟建伟所言,“科学活动体现的正是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人类认识世界的双翼。
超越性维度则指向精神境界的提升。徐复观认为中国人文精神通过“礼乐教化”实现“变化气质”,这与西方存在主义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异曲同工。正如强调的,这种超越性体现为“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使人类突破生物性局限,建构精神家园。三个维度相互交织,形成人文精神的立体结构:人性是根基,理性是方法,超越是旨归。
文化传统的差异表达
在西方传统中,人文精神突出表现为个人主义与自由意志。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催生了但丁、米开朗基罗等个性鲜明的创造者。这种传统在启蒙运动中发展为“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但也潜藏着工具理性膨胀的风险。
中华人文精神则呈现出独特的特质。徐小跃教授提炼的“五归止”理论颇具代表性:归止文明方向强调“礼乐之教”,归止至善良心侧重“良知本体”,归止角色道德构建“君仁臣敬”的差序。这种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特征,在《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逻辑中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化成天下”的责任意识,将个人价值实现与文明传承紧密结合。
两种传统在当代呈现融合趋势。罗尔斯《正义论》对“最少受惠者”的关注,与儒家“民为邦本”思想形成对话;过程哲学对“关系性存在”的强调,与道家“万物并育”理念产生共鸣。这种跨文明对话为人文精神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可能。
当代社会的实践指向
在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人文精神面临双重挑战:既要防止技术异化吞噬人性,又需应对价值多元带来的意义危机。王大洲教授指出,工程实践本质上具有人文意蕴,但当技术自主性压制人类自由时,就会出现“巨型机器奴隶”的困境。这要求我们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领域建立人文评估机制,如阿西洛马AI原则对风险的防范。
教育领域的人文重构尤为重要。强调高校应“将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有机融合”,通过跨学科课程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的完整人格。南京大学徐小跃教授倡导的“三化三成三和”理念——净化心性、提升气质、淳化风气,正成为高校人文教育的新范式。历史教学中通过情境还原、人物剖析等方式,可使年轻世代在文明对话中培育人文情怀。
面向未来,人文精神研究需在三个方向深化:其一,构建数字时代的人文框架,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性守护;其二,推动文明互鉴中的人文共识,在差异中寻求价值公约数;其三,发展可操作的人文评估指标体系,将抽象理念转化为社会治理工具。唯有如此,人文精神才能真正成为照亮人类文明前路的恒久星光。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灵魂,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指引着人性的觉醒与升华。从先秦儒家的自觉到存在主义的生存追问,从文艺复兴的人性解放到当代社会的科技,它不断突破时空界限,诠释着“人之为人”的本质追求。在文明冲突与技术变革交织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坚守人文精神的核心要义:既要守护“归止至善”的价值根基,又要发展“化成天下”的实践智慧,最终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个体与文明的共同升华。这或许就是人文精神给予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