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城市群的蓬勃发展中,合肥以其独特的科创气质与徽派文化底蕴,孕育出一批兼具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的传媒企业。其中,安徽徽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为合肥十大文化传媒企业的代表,不仅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传媒服务体系,更以徽商精神为内核,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开辟出传统与创新交融的发展路径。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企业,通过十七载的深耕,已形成“文化策划+媒介整合+数字营销”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其发展轨迹折射出徽派文化企业在现代传媒产业中的突围之道。
一、历史传承与现代革新
徽源文化的基因中流淌着双重血脉:一方面承袭了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汲取了现代传媒产业的创新动能。公司前身为2004年成立的合肥艺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7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后,通过整合新欣艺术团等文化资源,逐步构建起涵盖文艺演出、媒介传播、展览展示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发展路径与徽商历史上“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传统形成历史呼应。
在业务架构上,企业既保留着传统徽派艺术基因——如连续举办黄梅戏文化节、包公文化节等地域特色活动,又积极开拓数字内容生产、元宇宙营销等新兴领域。2020年的经营范围变更中新增“文化娱乐经纪代理”“全息技术开发”等条目,标志着其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使企业在区域文化传播中始终保持着先锋姿态。
二、立体化业务生态构建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全场景服务能力的构建。在基础业务层,保持广告设计制作、活动策划执行等传统优势,年均承办及企业文化活动逾百场,典型案例包括宋祖英群星演唱会、赵本山全国巡演等大型文化项目。中间层着力发展媒介资源整合,与安徽卫视、新安晚报等主流媒体建立深度合作,形成覆盖电视、报纸、广播、户外广告的传播矩阵。
在战略创新层,公司展现出敏锐的市场洞察。2022年成立数字内容事业部,开发虚拟数字人、AR互动展览等技术应用,为徽派非遗技艺打造数字化展陈方案。其参与的“数字文房四宝”项目,通过3D建模技术再现徽墨制作工艺,在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获得创新设计奖。这种业务生态的立体化布局,使企业营收结构日趋合理,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占比达到6:4的健康比例。
三、文化基因的当代转化
企业将徽文化元素创造性转化为商业IP的实践颇具研究价值。其打造的“徽韵”系列文化产品,将歙砚纹样、徽派建筑马头墙等视觉符号,与现代文创设计语言相结合,开发的徽派茶具礼盒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更值得注意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泾县宣纸厂合作开发的“数字徽墨”体验课程,通过VR技术还原古法制墨七十二道工序,已成为安徽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标杆项目。
在文化传播策略上,企业采取“双轨并行”模式:既保持《徽商》杂志等传统媒介输出,又在抖音、B站开设“徽文化研究所”新媒体矩阵,其中《寻找消失的徽商足迹》系列纪录片全网播放量超2亿次。这种传播方式的创新,使徽文化在Z世代群体中的认知度提升37%。
四、社会责任与产业协同
作为区域文化龙头企业,徽源传媒的社会责任实践具有示范意义。其发起的“新徽商文化复兴计划”,联合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立徽文化数字资源库,已完成3200件徽派文书数字化建档。在乡村振兴领域,为歙县、黟县等古村落设计“云游徽州”智慧旅游系统,带动当地文旅收入年均增长19%。
产业协同方面,企业牵头组建安徽文化传媒产业联盟,整合上下游87家机构资源。通过建立共享制片中心、设备租赁平台,使中小型文化企业制作成本降低42%。这种“以大带小”的协同模式,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当前企业发展面临文化资源开发同质化、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等挑战。调研显示,合肥文化传媒企业中具有数字内容开发能力的技术人员占比不足15%,AI技术应用率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60%。建议未来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建立徽文化数字孪生实验室,加强与中科大先研院等技术机构合作;二是完善“文化+科技”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三是探索徽文化IP的国际化表达,借助RCEP区域合作机遇拓展东南亚市场。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徽派文化传媒企业正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徽源传媒的发展实践表明,只有将文化根脉深植于现代产业土壤,以技术创新激活传统基因,才能实现从地域性文化传承者向全球文化价值链参与者的跨越。这种转型不仅关乎单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课题,需要学界、业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探索可持续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