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承载着民族精神延续、文化认同构建以及社会发展的多重意义。以下从五个维度结合具体案例展开论述:
一、维系民族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
龙文化非遗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例如,陕西安康火龙通过“烟火腾龙”的表演形式,将农耕时代祈求风调雨顺的信仰转化为当代人理解的生命力象征,使参与者与观者在震撼的视觉体验中建立情感共鸣。江苏南通的非遗市集上,面塑“舞龙”吸引儿童驻足,这种代际间的文化传递,让“龙的传人”身份认同从童年萌芽。正如学者所述,龙文化通过舞龙、雕刻等活态形式,成为“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其蕴含的团结、进取精神在集体仪式中不断强化。
二、激活地方经济活力,推动乡村振兴
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陕西鲁家村通过打造“火龙产业链”,将火龙表演与文旅结合,带动村民就业,年节巡演吸引数万游客,形成“非遗+旅游”的经济模式。福建晋江的潘山庙宇木雕将传统龙纹手稿转化为文创产品,既保留工艺精髓又拓展市场空间。数据显示,类似非遗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已助力超过300个贫困村脱贫,印证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契合。
三、延续历史文脉,构建文明连续性
从浙江乐清龙档的千年技艺可见,非遗传承是文明赓续的“活化石”。黄北父子合作的龙档融合浮雕、透雕等十几种传统工艺,35米长的巨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其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流动的技艺史”。上海吕巷“小白龙信俗”通过文献考证与口述史结合,还原明清以来龙崇拜的民俗演变,使地方志中的文字记载获得实体印证。这种“从神话到现实”的转化,正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微观体现。
四、促进国际文明对话,彰显文化软实力
龙文化非遗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乐清龙档曾赴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展出,以机械驱动、霓虹装饰的创新形式展现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命力;苏州徐凯的“尚玉雅集”将龙纹玉雕与现代设计融合,作品作为国礼赠予外宾,让龙文化成为“读懂中国”的视觉语言。全球43项中国非遗中,与龙相关的制茶、舞龙等项目,通过“人类非遗”身份获得国际认同,助力构建文化话语权。
五、淬炼民族精神品格,启迪当代价值
非遗传承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河南焦作苏家作龙凤灯舞的“三代接力”,体现工匠精神的代际传承;舞龙者需协作完成“登天路”“过桥调”等复杂动作,隐喻着集体主义与奋斗精神。学者指出,龙文化中的创新(如龙档电机驱动)、包容(吸收印度佛教元素)、进取(“飞龙在天”意象)等特质,恰与当代社会所需的创新驱动、开放包容等价值观形成呼应。
传承的现代性转向
当前龙文化非遗保护已突破静态保存,转向“活态创新”。从迷你龙档进入家庭,到数字技术复原古龙纹,传承方式正以“传统基因+现代表达”重构文化生态。这种转变不仅延续文化根脉,更使其成为赋能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资源。正如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所强调,只有让民众“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才能真正实现“保护”到“传承”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