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在城乡建设中平衡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命题。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国家文化治理的两大支柱,前者聚焦于文化遗产的存续与价值激活,后者致力于全民文化权益的普惠性保障,二者共同构成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框架。从苏州古城的整体性保护到福建社区文化的数字化创新,从龟兹石窟的元宇宙展演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中国正在探索一条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文化治理路径。
一、多维立体的保护框架
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体系的构建需要突破单一建筑保护的局限。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体系,涵盖从单体建筑到街巷肌理、从物质遗产到非物质形态的全要素保护。苏州古城通过《保护条例》划定“一城二线三片”空间格局,将河道水系、传统地名、工业遗产等纳入保护名录,形成覆盖历史城区76%面积的整体性保护框架。这种系统性思维打破了传统保护中“重单体轻环境”的局限,正如杨保军指出的,保护需要“延伸时间轴”,既要修复明清建筑,也要保护建国初期的工业遗存,构建连续的历史记忆载体。
分级管理体系的确立强化了保护效能。住建部建立的“国家-省-市”三级管理体制,将970片历史街区、4.27万处历史建筑纳入动态监测,并通过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实施行政问责。这种制度创新在苏州实践中体现为“议事协调机构+专家委员会”的双重决策机制,前者统筹跨部门资源,后者提供专业评估,确保保护决策的科学性。数字化技术的介入更带来保护方式的革新,腾讯“探元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对2.5万件数字文物进行版权存证,通过AI侵权监测实现99.6%的准确率,破解了文化遗产数据确权难题。
二、普惠均等的服务网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始终以标准化、均等化为导向。文化部“十二五”规划提出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服务网络,乌鲁木齐市通过四级设施建设工程,在2022年前实现每个社区配备多功能厅、文体广场等“七个一”标配。福建省的创新实践显示,总分馆制将县级图书馆服务半径延伸至村居,数字服务平台使山区居民可远程访问百万册电子资源,有效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这种空间重构不仅体现在硬件建设,更需服务理念的转变,如清华大学杨永恒教授强调的“需求导向”机制,通过建立文化需求征询反馈制度,使戏曲进社区、非遗工坊等服务的供给精准度提升40%。
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释放出服务创新活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突破包办模式,允许企业通过捐建设施、赞助活动等方式参与服务供给。北京“数字中轴”项目即是典范,腾讯联合文博机构开发“云上中轴”小程序,通过游戏场景复现古代建筑技艺,吸引5000万用户参与文化共创。市场机制的引入并非弱化责任,而是形成“保基本、市场优供给”的格局,如福建省将社会运营绩效与财政补贴挂钩,推动社区文化中心平均利用率从60%提升至85%。
三、活化创新的实践路径
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需要创造性表达。龟兹石窟的数字化展演提供启示:通过3D投影技术将静态壁画转化为动态乐舞,在首钢园工业遗址空间创造古今对话场景,这种“遗产空间再生产”模式使参观者留存率提升3倍。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改造更具借鉴意义,在保留80%原住民的基础上植入文创书店、非遗体验馆,使历史街区日均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形成“活态博物馆”效应。
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依赖科技赋能。乌鲁木齐市推动的“文化云”平台,整合300余家机构的数字资源,提供在线预约、虚拟展览等22项功能,使公共文化服务触达效率提升70%。更具前瞻性的是福州社区试点的“文化数字人”,通过AI分析居民参与数据,自动生成活动方案并推送个性化文化套餐,实现从“端菜”到“群众点单”的服务转型。这些实践印证了住建部苏蕴山提出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理念,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当前的文化治理体系仍面临深层挑战:历史城区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张力如何平衡?社会力量参与的文化安全底线如何坚守?数字化服务的边界如何界定?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监测模型开发、文化科技融合的框架建立等领域。唯有在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下,才能实现费孝通先生预言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生态,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持续绽放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