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乡土文化短视频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短视频”研究的综合分析,结合国内外文献与实证研究进行梳理:
一、乡土文化短视频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特点
1. 研究视角与范式
国内研究多以传播学理论(如拉斯韦尔5W模式)为框架,聚焦短视频平台(如快手、抖音)对乡土文化的呈现与传播机制。例如,李桂芳(2023)以甘肃为例,分析快手平台中乡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主体、内容符号及受众互动特征,强调平民化视角和故事化叙事对文化感染力的提升。孙丽(2019)则指出快手平台赋予乡村自我言说的媒介机遇,通过用户生成内容(UGC)打破都市叙事霸权。
2. 研究内容与不足
3. 国际传播探索
近年研究开始关注乡土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例如,罗城等(2024)提出需平衡本土特质与异域想象,通过文化共性激活跨国共创;楼兰传播智慧云平台研究(2025)发现乡村短视频的“去中心化”和“复语境化”特质为全球文化传播开辟新空间。
(二)国外研究现状
1. 早期研究与技术导向
国外短视频研究始于2011年移动应用兴起阶段,Gibbs和Colin(2011)预言短视频将成为媒体市场竞争焦点,但早期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应用与商业价值,如Vine和Instagram的营销案例分析。
2. 文化传播的局限性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短视频研究现状
(一)文化差异的表现维度
1. 叙事逻辑与符号表达
2. 技术应用与价值观
(二)跨文化传播研究
1. 跨国婚姻中的文化协商
向姗姗(2024)发现跨国婚姻短视频通过多语言沟通和饮食文化融合化解矛盾,但存在内容同质化导致的新型刻板印象。
2. 国际传播的挑战
三、研究趋势与建议
1. 未来研究方向
2. 实践策略
乡土文化短视频研究呈现“国内深化、国际萌芽”的特点,而中西方文化差异短视频则凸显了技术逻辑与价值观的碰撞。未来需在理论层面突破个案研究局限,在实践层面构建兼顾文化真实性与传播有效性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