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在抖音-什么叫非遗文化
编辑:达摩居
2025-04-17 15:34:41
浏览:5次
达摩居算命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文化”)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被视作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这些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如传统技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节庆仪式等。在数字化时代,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短视频的碎片化、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得以“活态传承”,并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以下是抖音平台上非遗文化的传播特点及现状:
一、抖音非遗传播的核心特点
1. 碎片化与沉浸式体验
短视频的时长通常为15秒至几分钟,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观看习惯。例如,京剧演员王佩瑜一条15秒的变装视频获赞15.7万次,迅速拉近非遗与用户的距离。
通过背景音乐、滤镜特效、场景化叙事(如油纸伞与徽派建筑的结合)增强沉浸感,让非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
2. 用户共创与互动传播
抖音发起“非遗合伙人”“DOU有好戏”等话题活动,鼓励用户参与创作。例如,“皮一下很开心”挑战吸引31.8万条视频,播放量达76.5亿次。
MCN机构(如“奇人匠心”)通过账号矩阵和跨平台分发,扩大传播范围。例如,“油纸伞大师”账号累计获赞865万,形成规模化传播。
3. 年轻化与市场化结合
抖音认证的1428名非遗传承人中,30岁以下的年轻传承人占199人。例如,95后博主江寻千通过雕刻冰龙视频获千万点赞,推动非遗技艺“破圈”。
非遗商品(如普洱茶、刺绣服饰)通过抖音电商链接直接销售,部分非遗创作者月收入超百万元。
二、抖音非遗传播的成效与挑战
成效
1. 扩大传播范围
截至2025年,抖音国家级非遗项目覆盖率超99%,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达1679亿次,濒危非遗内容播放量同比增长33%。
海外平台TikTok上,中国非遗视频播放量超308亿次,推动文化“走出去”。
2. 推动文旅与经济融合
非遗成为地方文化名片,例如黄山歙县鱼灯、揭阳英歌舞带动当地文旅订单增长458%。
非遗美食(如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通过短视频成为“新年货”,消费群体中00后占比显著增长。
挑战
1. 内容同质化与深度不足

模仿创作导致非遗视频同质化严重,用户短暂参与后兴趣消退。例如,“皮一下很开心”挑战热度难以持续。
短视频的娱乐化倾向可能削弱文化内涵,用户多停留在感官体验,缺乏对非遗历史与技艺的深度思考。
2. 传承人资源分布不均
东部地区非遗传播活力远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传统戏剧、技艺类非遗更易获得流量,而冷门项目关注度低。
三、未来发展方向
1. 提升内容创新性
结合技术手段(如VR、AI)增强互动,例如抖音展区引入体感游戏和虚拟现实体验。
鼓励传承人与专业团队合作,优化拍摄手法和叙事结构,避免内容重复。
2. 强化文化教育与深度传播
通过长视频、直播讲解非遗技艺的工序(如宣纸108道工序),平衡娱乐性与知识性。
建立非遗数据库,整合图文、视频、政策文件等资源,提供系统性学习入口。
3. 推动均衡发展
政策扶持中西部非遗项目,通过“非遗守护人”计划培养地方传承人的数字能力。
四、案例参考
江寻千(九月):通过记录上百位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如打铁花、皮影戏),以高制作门槛的内容吸引2000万粉丝,带动非遗商品销售。
“非遗贺新春”活动:2025年抖音春节话题播放量超27亿次,融合鱼灯舞、剪纸等元素,展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抖音通过短视频的传播优势,使非遗文化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但需在内容深度、资源均衡、技术赋能等方面持续探索,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本真性的消解。未来,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或将更注重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平衡,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