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北方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人才培养摇篮。其前身可追溯至1956年成立的天津市艺术学校(原天津市戏曲学校)和1986年创办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两校于2002年合并组建为如今的职业学院,并整合天津职工工艺美术学院资源,形成“三校合一”的办学格局。学院秉承“知行并重、德艺双馨”的校训,以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为核心,构建了涵盖音乐、舞蹈、舞台技术、文化旅游等多领域的综合性教育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历史传承与发展脉络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的历史根植于中国戏曲艺术的沃土。其前身天津市戏曲学校创立于1956年,最初以河北梆子、评剧等地方戏曲为教学重点,培养出杨小华、吴孝芳等一批戏曲名家,成为复兴地方剧种的中坚力量。1986年,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成立,填补了国内曲艺专业教育的空白,致力于相声、快板、评书等民间艺术的系统化传承。2002年,两校与天津职工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正式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了从单一戏曲教育向综合性艺术教育的跨越。
这一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天津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战略布局,更映射出中国职业教育与传统艺术保护的双重需求。学院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既保留了戏曲、曲艺等“非遗”技艺的精髓,又引入现代舞台技术、文物修复等新兴学科,形成“传统为骨、创新为翼”的办学模式。例如,戏曲表演、曲艺表演、文物修复与保护三个专业被授予“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彰显了其在传统艺术教育中的标杆地位。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特色
学院以“传统技艺为骨干、表演艺术为支撑、文化产业为辅助”的三维学科体系为核心,构建了覆盖艺术全产业链的专业群。戏曲与曲艺专业群是学院的“金字招牌”,其中曲艺表演专业采用“校考自测+统考结合”的招生模式,针对相声、快板等门类设置专项考核,确保生源的专业适配性。音乐表演专业细分声乐与器乐方向,器乐类涵盖扬琴、琵琶、竹笛等20余种民族乐器,同时纳入钢琴、爵士鼓等西洋乐器,形成中西合璧的教学特色。
在现代文化产业领域,学院紧跟行业趋势,开设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前沿专业。舞台技术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需掌握灯光设计、道具制作等技能,并参与学院年度大戏的幕后工作。旅游管理、艺术教育等普通类专业融入艺术元素,例如艺术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基础乐理与舞蹈编排,培养复合型教育人才。
师资力量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学院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44.93%,其中不乏梅花奖、牡丹奖得主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种“双师型”教师结构,既保证了传统技艺的原真性传授,又强化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三、教学成果与社会影响
建校以来,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24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28位曲艺牡丹奖获得者,成就了“津派艺术”的辉煌。在校生连续多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2023年舞蹈表演专业学生更是在华北地区青年舞蹈赛中包揽前三甲。这些成绩得益于“以赛促教、以演代练”的培养模式——学生从大二起即参与《赵一曼》《金色胡杨林》等红色剧目排演,通过真实舞台锤炼技艺。
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样突出。其附属剧团每年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逾百场,覆盖京津冀中小学;与台湾戏曲学院缔结姊妹校,推动海峡两岸艺术交流。2025年,学院推出“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运用3D扫描技术对传统戏服、曲艺唱本进行档案化保存,开创了艺术遗产保护的新路径。
四、招生培养与教育创新
在招生机制上,学院实施“分类考核、多元录取”策略。艺术类专业采用“文化课+专业课”综合评价体系,2025年曲艺表演专业首次试行“短视频初筛+线上复试”的数字化招考,吸引来自山东、河南等曲艺大省的优质生源。普通类专业则通过高职分类考试选拔具备艺术潜质的文化课考生,例如艺术教育专业要求提交美术或音乐作品集。
教学改革方面,学院探索“传统技艺模块化教学”。以戏曲专业为例,将六年制中专课程压缩为三年高职教育,通过“唱念做打”分项考核、跨剧种选修等方式提升培养效率。与天津京剧院、德云社等院团建立“订单班”,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登台”的产教融合模式。
守正创新中的艺术教育未来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的发展史,是一部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碰撞融合的史诗。从戏曲学校的师徒相传,到职业学院的产教融合,其始终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当前,数字技术对艺术生态的冲击、年轻群体审美趣味的变化,都给传统艺术教育带来新挑战。未来,学院或可进一步扩大“戏曲+”跨界课程(如戏曲动漫设计、虚拟舞台技术),深化与国际艺术院校的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正如院长李萌所言:“艺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既能守住传统的根,又能长出创新的叶。” 这或许正是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给予中国职业教育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