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春节》
春节是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因为每到这时,大街小巷都挂满红灯笼,家家户户飘出饺子的香味,空气中弥漫着喜庆的气息。
“噼里啪啦!”鞭炮声一响,我就知道春节来了!妈妈忙着包饺子,我踮着脚帮忙擀面皮,虽然面团被我压得歪歪扭扭,但妈妈笑着说:“圆圆的饺子皮像月亮,包进馅儿就是团圆!”爸爸在门口贴春联,我负责递胶水,红底金字的“福”字倒贴在门上,寓意“福到啦”。
最让我兴奋的是放烟花。夜晚,爸爸点燃一支“仙女棒”,火星四溅,像金色的星星在跳舞。远处,邻居家的烟花“嗖”地升上天空,炸开一朵朵五彩的花,红的像牡丹,蓝的像海浪,我和小伙伴拍着手欢呼:“过年啦!”。
妈妈说,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全家人团聚就是最幸福的事。我咬一口甜甜的年糕,心想:春节的快乐就像烟花一样,永远亮晶晶的!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700字
《月圆中秋,情满人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皎洁的月光洒满人间,中秋节的夜晚总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情与浪漫。
傍晚,奶奶端出刚烤好的月饼,芝麻香混合着莲蓉的甜,勾得人垂涎欲滴。桌上摆满石榴、柚子和桂花糕,爸爸说:“石榴多子,柚子佑人,桂花是团圆的香气。”。我们围坐在院中,仰望天空,等待那轮圆月。
月亮初升时,像害羞的少女躲在云纱后,渐渐露出银盘似的脸庞。弟弟指着月亮喊:“看!月亮上有影子,是嫦娥和玉兔吗?”我笑着讲起古老的传说:“嫦娥吞下仙药飞向月宫,玉兔捣药陪伴她,吴刚砍着永远不倒的桂树……”。月光如水,庭院里的桂花树随风轻摇,仿佛也在倾听这段凄美的故事。
妈妈提议玩“飞花令”,比赛谁说带“月”的诗多。我抢先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爸爸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轮到爷爷,他吟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在月光下流转,文化在笑语中传承。
夜深了,月亮升到中天,圆满无缺。我咬一口流心的蛋黄月饼,咸甜交织的滋味像极了中秋的情怀——既有离别的思念,也有团聚的甜蜜。奶奶说,古人在中秋祭月祈福,如今我们虽不焚香,但对平安的祈愿从未改变。
回家的路上,我望着月亮,忽然懂了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的月,不仅是自然的天体,更是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它照亮游子的归途,温暖留守的期盼,让千年的文化在每一个家庭中生生不息……
文化点睛:
通过细节描写(如月饼、桂花)烘托节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