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艺术展演、互动体验、课程融合等形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在校园中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以下是近年来各地活动的亮点与经验
一、活动形式多样,沉浸式体验激发兴趣
1. 经典剧目展演与角色科普
专业院团将《贵妃醉酒》《天仙配》《牡丹亭》等经典剧目带入校园,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戏曲的唱腔、身段与服饰之美。例如,黄山学校通过徽剧《磨坊会》、京剧《天女散花》等节目,结合“生旦净末丑”角色讲解,让学生直观理解戏曲行当特色。部分活动还融入红色经典,如京剧《红灯记》、越剧《杨开慧》选段,将家国情怀融入艺术教育。
2. 互动体验与技能传授
活动中常设置“学戏”环节,如学生穿戏服学习“水袖功”“枪花技能”,模仿“亮相”“跑圆场”等基本功。例如济源玉川路小学邀请学生上台体验骑马、挥鞭等程式动作,沉浸式感受戏曲表演的细节。部分学校还通过戏曲工尺谱数字化、脸谱绘制等实践,增强参与感。
3. 创新融合与跨界表达
传统戏曲与现代元素的结合成为亮点。如黄山学校的《又见徽班》将徽剧与流行音乐融合,武汉育才可立小学学生创作《戏曲国潮》《戏出望外——国际篇》等美术作品,以立体手工、绘画展现对戏曲的理解。短视频平台上的“戏腔古风”和游戏中的戏曲元素(如《原神》“神女劈观”)也吸引青少年主动探索。
二、活动成效:从文化认知到价值传承
1. 提升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
通过现场观演,学生从“听不懂”到“主动模仿”,逐渐领悟戏曲的韵律美与叙事张力。例如,黄山学校学生感叹“戏曲太神奇有趣”,主动学习唱段表演给家人;北京革新里小学通过“京剧节”活动,将戏曲知识融入语文、美术课程,深化理解。
2. 培育传承意识与创新能力
多地成立戏曲社团,如上海昆剧院与零陵中学合作“枫昆雅音”项目,培养出能独立登台的昆曲小演员;北师大以雅昆曲社成员因热爱戏曲而选择学术研究,推动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学生作品如《粤剧·白蛇传情》《京剧·西游记》等,展现了青少年对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3. 构建长效美育机制
部分地区将戏曲纳入校本课程,如咸阳市要求中小学开设“陕西地方戏曲”课程,武汉、济源等地通过“戏曲特色校”评选、专项展演等活动形成常态化传承。北京中关村一小等学校更将戏曲融入德育,通过《鹿乳奉亲》等课本剧传递孝道精神。
三、实施路径:多方联动与资源整合
1. 专业院团与学校深度合作
如上海昆剧院、浙江昆剧团等定期进校授课,通过“传帮带”培养师资;蜀山区聘请戏曲名家开设社团课,结合“戏曲绘画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2. 数字化赋能传播与教学
利用B站、抖音等平台播放戏曲片段,扩大覆盖面。例如“416女团”通过戏腔歌曲吸引百万关注,昆曲工尺谱网站提供在线学习资源,降低入门门槛。部分学校开发“互联网+戏曲”课程,线上线下结合教学。
3. 政策支持与系统规划
自2017年《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发布后,多地制定分阶段目标。如黄山学校“一年试点、三年推广、五年普及”,济源示范区2025年计划开展100余场活动,涵盖演出、讲座、电影等多元形式。
四、以戏曲为媒,播撒文化自信
戏曲进校园不仅是艺术普及,更是一场文化启蒙运动。从“零距离观戏”到“主动学戏”,青少年在唱念做打中触摸历史脉络,在生旦净丑间感悟人生百态。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戏曲与学科教育、科技手段、国际传播的深度融合,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校园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参考案例:上海枫林街道昆曲项目、武汉育才可立小学戏曲作品展、蜀山区“传帮带”巡演等。